2017年潘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8-04-27 04:22 信息来源:潘集区人民政府 浏览: 字号:

潘集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一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苦干,奋力攻坚,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好于预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 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幅比全市高0.1个百分点,位居县区第三。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3.0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0:67.1:20.9调整为10.2:70.4:19.4,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38546元(折合5708美元),比上年增加6374元。

 

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174.6

7.0

第一产业

17.79

3.8

第二产业

123.02

7.7

第三产业

33.79

6.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51

3.7

批发和零售业

6.85

6.1

住宿和餐饮业

1.24

6.8

金融业

3.81

9.3

房地产业

2.31

2.3

营利性服务业

6.27

12.8

非营利性服务业

6.63

2.2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不含驻潘企业)26.07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8万人,减少0.04万人;第二产业11.22 万人,增加0.15万人;第三产业10.05万人,增加0.19万人。据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157个,比上年增加1011个。年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人,用工备案减员824人,登记失业率为3.2%。

2017年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强,落实大气环境网格化监测,农村生活垃圾整治行动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63.4微克/立方米,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151天,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5%,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8%,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6000万元。

2017年全区民生事业持续推进,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97亿元,全面完成了29项民生工程任务。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全年实施扶贫项目404个,落实扶贫资金622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67.4万元,省级资金661.6万元,市级资金1929.6万元,区级配套资金1568.4万元。完成3536人脱贫(其中因自然死亡71人)、11个贫困村出列任务。年末,全区未脱贫人口6873人,贫困村21个。

二、 农  业

2017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定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亿元,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586公顷,同比增长0.6%。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6111公顷,同比增长0.6%,水稻种植面积24053公顷,同比增长0.24%;棉花种植面积7.5公顷,同比下降56.1%;油料种植面积2100公顷,同比增长1.6%;蔬菜种植面积9635公顷,同比下降1.1%。

全区粮食总产达37.7万吨,比上年增长3.1%。其中,小麦产量16.7万吨,同比下降0.16%;水稻产量19.6万吨,同比增长5.8%;油料产量0.69万吨,增长2.2%;蔬菜总产量27.9万吨,增长1.98%,其中食用菌产量1.5万吨,增长11.4%。

 

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377050

3.07

其中:夏粮

167073

-0.23

秋粮

209977

5.86

油料

6912

2.2

其中:花生

3461

0

油菜籽

2780

4.91

棉花

20

-62.96

蔬菜

278587

1.98

水果

100555

3.84

 

全年生猪出栏10.26万头,增长1.3%;牛出栏1.65万头,增长4.3%;羊出栏5.8万只,增长1.9%,家禽出栏584.1万只,增长2.8%。全年肉类总产量2.2万吨,增长3.2%,禽蛋产量2.7万吨,增长3.7%。水产养殖面积达4037公顷,水产品产量1.86万吨,增长0.5%。

2017年全区继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完成森林增长工程1650亩,创建森林村庄3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据区林业部门统计,全年完成四旁和义务植树80万株,实施人工造林2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1.42%。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5万千瓦,增长1.2%。农用拖拉机16292台,下降2.6%,联合收割机2499台,增长10.9%,旋耕机3793台,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8059吨,农药施用量1156吨,农村用电量19685万千瓦时。全年实施重点水利工程2项,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945万元;农田水利完成土石方214.6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7年我区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外部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17年我区工业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截止年底,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96.8亿元,同比增长8%。总量稳居全市第二,增速位居全市第三。工业经济运行特点是:一是煤炭行业仍是主要支撑点。受潘二矿透水事件的影响,2017年我区原煤生产下滑。累计生产原煤1617万吨,同比下降12.2%,累计生产洗精煤343万吨,同比增长2.2%。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5.5%。二是电力行业平稳增长。2017年五大电厂累计发电34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电力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实现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11.1%。三是地方工业生产逐渐变好。在新增淮南阳光浮体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远达催化剂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促进下,地方工业生产有所好转。全年地方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4.8%。全区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21%;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9亿元,同比增长3.6%;纺织服装和服饰业0.2亿元,同比增长1.6%。四是战略新型产业平稳增长。2017年全区4家战略新型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增加值1.2亿元,同比增长27.6%。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1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8亿元,同比增长26.2%;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24.4%。六是园区工业增长较快。2017年园区累计完成总产值8.9亿元,同比增长28%。累计实现增加值2.2亿元,同比增长21.5%。12月当月完成产值1.7亿元,实现增加值39295万元,同比增长43.5%。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67998

8.0

其中: 轻工业

44301

4.9

重工业

923697

8.1

其中: 国有企业

18722

7.5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制企业

245039

9.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76418

11.3

其中: 大中型工业企业

739596

8.9

 

 

201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  煤

万吨

1617

-12.2

洗精煤

万吨

343

2.2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41.6

9.7

大  米

万吨

22.2

4.5

面  粉

万吨

21.4

9.6

亿块

3.9

-2.5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地方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809.7万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利税1609.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1.1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在一批“光伏发电”及“煤电化”大项目的引领下,积极克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促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在建规模进一步扩大,内部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14.2%。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亿元,同比增长15.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4亿元,同比增长66.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7亿元,同比下降37.3%。1、工业投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工业强区”战略的稳步推进和一批招商项目的落地建设,平电、淮沪煤电、中安联合煤化公司和光伏发电等一批十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1-12月,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113.98亿元(含煤化工园区),同比增长67.2%,总量居全市第一,增幅居全市第二。工业投资总量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量的29.49%,潘集作为全市工业建设“主战场”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区属项目投资下滑。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5亿元,同比下降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4%。3、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我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7亿元,同比下降49.8%。4、民营经济投资继续活跃。随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全区民营经济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在建民营经济投资项目95个,占全社会投资项目数的56.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90.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54.3%。其中500万元以上民营经济投资项目82个,完成投资87.9亿元,占区属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量的50.2%。

 

2017年全区500万元以上项目分行业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行     业

投资额

比上年增长%

农、林、牧、渔业

159577

14.7

采矿业

78338

-36.8

制造业

562568

44.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81679

185.2

建筑业

17176

254.0

批发和零售业

21041

-58.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2920

-26.8

住宿和餐饮业

10849

-19.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房地产业

101943

-62.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3470

111.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8719

-24.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12841

-6.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2277

-74.7

卫生和社会工作

16958

12.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五、 商   贸

2017年,全区继续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升消费市场建设水平,有效增加市场主体,积极助推商贸企业发展,确保了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一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7年全区新增民营企业571家、个体工商户2477户、净增限上商贸企业5户。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2655家、个体工商户13549户、限上商贸企59家,同比分别增长11.2%、19.3%和9.3%。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位居县区第三。其中,限上商贸企业完成零售额4.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全市高4.5个百分点,位居县区第二。

全年引进内资新签约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21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8.5亿元,同比下降5.6%,其中省外亿元资金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12万美元。

六 、财政和金融

2017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4170万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94万元,同比下降25.2%。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共完成税收54041万元,同比下降21.2%,其中:增值税3691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964万元,企业所得税2871万元,个人所得税3435万元,营业税103万元。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于农业生产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和教育等民生的投入。全年财政支出115931万元,比上年下降8.2%,其中农林水支出20552万元,增长1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994万元,增长31.8%;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1317万元,增长27.3%;公共安全支出288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教育支出24626万元,下降11.2%。

全区金融机构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4.8亿元,比年初净增4.2亿元,增长4.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2.6亿元,比年初净增5.7亿元,增长7.4%。

七、教育和卫生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支助体系。全年支助农村贫困大学生358人,实施助学贷款612.4万元,免除中小学杂费2208万元,发放教育扶贫补助资金748万元。全区拥有幼儿园47所,在园儿童14831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中小学校83所,专任教师2524人,在校学生36018人,毕业生6504人,招生8154人。

年未共有卫生机构194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35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58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85‰,婴儿死亡率7.3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99.97%。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公安人口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45.4万人,比上年增加831人。其中,男性人口23.9万人,女性人口21.5万人。全区城镇人口16.2万人,乡村人口29.2万人。全年出生8980人,出生率为19.8‰;死亡5631人,死亡率为1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40.9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据区卫计部门统计,全年实施四项节育手术385例,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4.2%。

2017年全区常住人口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49元,同比增长9.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71元,比上年增加2221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70元,比上年增加1134元,增长9.5%。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703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19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0.5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全区城镇低保人口2990人,农村低保人口7716人,五保户供养人口3078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3416.7万元,发放五保户补助资金1799.3万元,敬老院床位使用率达到60%,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4406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986.7万元。全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2058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31937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0731人。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302181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