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2023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2023-04-20 10:08信息来源:潘集区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2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全区上下昂扬奋进,扎实做好迎接和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美好潘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区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加快打造“一区四基地”,攻坚克难、扎实干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高效统筹,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字当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高效统筹、有效统筹,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实,煤电保供持续稳定,企业生产有序平稳,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0.4亿元、增长6.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6%(去除留抵退税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884元和19655元,分别增长6.5%6.7%。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面对疫情大考,特别是今年326日全市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全区上下闻令而动、连续奋战,厂矿企业积极配合、团结抗疫,以最果断、最严格、最有力的措施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以最小的成本代价保护了潘集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障了区内企业的安全运行。在此,向所有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全区干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坚持产业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攻坚行动,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稳住能源基本盘,预计全年原煤产量1389万吨,增长4.2%洗选煤产量1010万吨,增长2.9%发电量390亿千瓦时,增长1.5%。抓住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机遇,潘集电厂一期投产、二期开工田集电厂三期、平圩电厂四期、光储氢新能源基地、中电潘集共享储能电站等一批能源类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386.9亿元。培育新兴产业群,组建3+3”产业专班,全力开展“双招双引”,签约南京万德斯、江苏海普等15个非煤产业类项目,总投资46.6亿元开工淮南益森电厂固废综合利用等11个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基索年处置20万吨电厂固废、禾品汇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等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精彩在潘集·惠民消费季”活动,发放消费券50万元,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6家。编制报批潘集经开区北区、豆制品产业园二期、精细化工三个片区开发方案,规划布局建设园区新平台。强化要素保障,盘活闲置土地168亩,摸排土地后备资源2227.5申报中长期贷款备选项目59个,项目总投资34.7亿元,贷款总需求22.5亿元22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能得到增强。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行错时延时服务,新增不动产登记事项办理,推动9条高频事项下沉进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企业开办联办用时少于0.5个工作日,增各类市场主体3014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区政府与煤化工园区、煤业公司、淮矿电力定期联络机制,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走访企364家,解决问题248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争取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机制,推动潘三电厂等煤电企业税收纳入潘集分成;深入落实减税降费,累计退税9924万元;整合组建潘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潘城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评定信贷等级A+;统筹搬迁安置与房地产市场激活,建立“房源超市”,实施购房优惠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件,增长66.7%,增速全市第一;成功申报安徽新鸿药业为市“50·科技之星”,创建潘集贡米清洁生产、潘集酥瓜2个市级科技特派团。着力开放合作发展,深化与合肥瑶海区、无锡梁溪区、上海闵行区吴泾镇等人才培养合作、产业对接合作。抓好外经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1755万美元。

(四)坚持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田长制”改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4.47亩,持续推进优质粮基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店集贡米”核心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2.95万亩,粮食总产量34.38万吨,实现“十九连丰”。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141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潘集农事服务中心、高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一期,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105家,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淮畔良品”产品品牌4个,“潘集酥瓜”“淮粮春”小麦粉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皖美农品”区域公共品牌,高皇镇孙岗村被认定为第十五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完成户厕改造1891户,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4个,完成四好农村路养护工程54公里、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35公里,架河镇杨集村荣获全市十佳村史馆。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入选安徽省首批“大托管”示范县区,全区农业托管累计13.8万亩,完成“小田变大田”治理4.5万亩,增加有效耕地1600余亩,全区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25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实施衔接项目259个总资金6871万元,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五)坚持共建共享,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任务,推进潘集经开区产城融合规划、袁庄城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启动潘集区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完成27个老旧小区9526户改造任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袁庄水厂改扩建提升工程,潘集区天然气综合利用二期工程开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推进,新建6000平方米“口袋”公园,布局建成共享电动单车、公共自行车项目,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泥河路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八大提升行动”和“6+3”专项整治,实施平圩大道、煤化工大道、黄山南路等主要干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袁庄城区5条交叉路口铺设沥青路面11894平方米,完成城区空中线缆整治任务,改造提升北城市场、祁集、平圩等7个菜市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入选“中国好人”1人、“淮南好人”12人,潘集税务局“巾帼党员服务队”荣获第五批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十佳品牌。依法合规、分类施策化解房地产问题,二十中地块等一批多年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得到解决,“难安置”7个项目涉及446户群众得到安置。

(六)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强化“五控”措施,实施“扬尘专项治理,全城大扫除”、VOCs治理夏季攻坚、秸秆禁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四大行动,截至1218日,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2.544.8微克每立方米,下降4.9%PM1069微克每立方米,下降9.8%;优良率为76.6%,上升9.7%,实现了“两降一升”。泥河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黑河水环境治理、泥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建成运行22个镇村污水处理设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新增人工造林2583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个。开展禁捕退捕,建成淮王鱼保护区信息化监测系统。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潘一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开工。高位推进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022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件43件已整改完成42件。开展煤电“三改联动”,煤化工园区获批全省首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8.7亿元。

(七)坚持为民初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加快十三大类民生支出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3.45%。实施“暖民心”10项行动,34项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建成老年助餐点88个,3家二级综合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361个、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1家、幼儿托位数391个、公办幼儿园学位450个。突出就业这个基本民生,新增城镇就业5187人、农村转移劳动力5363人、城镇失业再就业837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75人,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1.61亿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48个。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建设,23495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完成医保报销积压案件专项治理,有效化解孔李大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推进潘集中小学与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全链条对接,市直机关幼儿园潘集分园正式开园,潘集工程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整体并入淮南联合大学,成立淮南联大潘集校区;探索“5+4”小初衔接改革,推进20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推动市五院由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体托管,在市五院设立安徽省中医院方朝晖博士工作站。举办群众性公共文化体育活动124场次。潘集新华书店开工建设。建成区应急广播系统,区广播电视站获得省厅、市局批复。

(八)坚持底线思维,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梳理经济、采煤沉陷区等29个方面109条风险点,统筹抓好防范化解。落实重点信访事项包案、亲自阅批群众来信等工作机制,接待来访群众240968人次、阅批群众来信2895件次,化解信访积案81件,实现了党的二十大期间“零进京”,潘集公安分局在全省公安机关“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评价中位居全省第9。推进平安潘集建设,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全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下降36.7%。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成功侦破省公安厅挂牌督办“3.17”王某涉恶专案。完成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和白云社区网格化指挥平台建设,打造2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进10个乡镇省级标准化村务公开试点建设。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5年获得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区应急管理局获得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扎实做好防溺水、防汛抗旱、消防、自建房专项整治等工作。

(九)坚持改进作风,自身建设深化加强。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召开区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11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落实区委决策部署,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0件、政协委员提案69件。依法推进政府履约践诺,完善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实行区政府一月一学法制度,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建立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机制,实行法院、检察院、纪委监委、组织部、效能办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制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理念,“三公”经费只减不增,项目经费减压10%以上。认真落实省委“一改两为”部署,做到“新官要理旧账”,潘集经开区北区一期标准化厂房问题有效化解,豪志电力、凯迪电厂处置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同时,区政府全力支持武装部、工青妇等工作,年度征兵任务、双拥优抚工作高质量完成,区妇联“阳光妈妈”工作室获得全省巾帼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区残联完成换届,区工会获2022年省职工互助先进单位,工商联、老龄、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展,档案、宗教、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

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现实路径,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对潘集来说,没有比转型迟缓更大的问题,没有比错失机遇更大的挑战。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学习、全面掌握、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增强主动干事、干就干好的责任感,增强我爱潘集、我为潘集的荣誉感,增强把潘集大局放在前面、自身利益放在后面的全局观,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潘集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3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潘集。

主要预期目标明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2023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7个方面工作:

第一,持续推进产业转型攻坚行动。坚持一区四基地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工业强区、制造业强区建设上规模、有质量、新突破。

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把握全国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淮南绝对主战场定位,认真落实基地发展规划,做好煤业公司、中安、嘉玺、平电、田电、淮矿电力煤电化大企业服务保障。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潘集电厂二期建设,开工平圩电厂四期,推进田集电厂三期前期工作,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组建热能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煤层气勘探抽采综合利用工程。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风光储氢新能源基地获批,布局开工一批新能源大项目,确保三峡黑河风电全面建成投用,力争大唐潘集风电等项目落地,推进500千伏潘集输变电、110千伏泥河输变电、中电共享储能电站等项目建设,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用好资源优势,坚持以资源换项目育产业,积极探索氢能制、储、运、用各环节市场化项目化运作,加强能源产供储销能力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强高起点规划建设、专业化招商运行,打造潘集经开区北区功能性塑料产业园、建筑制造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潘集中小企业创业园、煤电固废产业园“一区多园”承载格局,推动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绿色农产品三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围绕工业、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着力加快新鸿药业二期、玖泰环保、海普年产5000吨纳米杂化新材料、万德斯动力锂电池循环再生等化工新材料,中科博兮再生资源、东辰公司高强度陶粒等建筑新材料,大海食品屠宰加工、观星农业“数字双绿”全产业链、中电春禾农业等绿色食品项目建设。落实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全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

做大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商贸流通业扩面提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家、限上商贸企业10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强节会消费,举办潘集酥瓜节、农民丰收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鼓励销售主体采用“直播带货”“网红探店”等形式,引导潘集人更多留在当地消费、在潘企事业单位在地消费。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经开区北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创大公司申报数字车间、中安联合申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坚持内培外引,鼓励本地建筑企业与大企业合作,出台政策引进优质建筑企业落户,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开放招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合肥瑶海区、无锡梁溪区、上海闵行区吴泾镇战略合作,切实在产业承接、招商引资、人才交流等方面有实质合作、有具体成果。坚持专班招商、驻外招商、商协会招商,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省外资金45亿元以上。围绕三大新兴产业,谋划设立产业基金,争取一批项目获得市级24亿元产业投促基金和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支持。加强外贸主体培育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扩大订单,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500户以上。支持阳光水面光伏、新鸿药业等企业上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办好企业家周末会见日,建立健全常态化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深做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推动企业登记“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金融“五进”活动。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治理,创建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加快“标准地”改革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突破、闲置低效土地清理攻坚,盘活利用闲置土地150亩、低效工业用地80亩以上,让优质资源配置到好产业、好企业、好项目上。抓住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机遇,进一步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和地方税收分成比例,积极争取改革红利。支持潘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加快改革平台公司,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做好协税护税和税源信息共享试点工作。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积极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加强与煤化工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第二,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质性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潘集。

改善居住环境。坚持专班推进,启动实施棚户区(城中村)1750套改造任务,切实完成刘圩片区一期棚户区(城中村)任务,投入使用保障性租赁住房8602套。运用政策工具,持续解决“难安置”“难办证”问题,稳妥推进采煤沉陷区搬迁房券安置,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全面化解泰府名邸、春光花园等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向上争取,加强城区绿化系统建新更新,新建街头游园2个,打造3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持续实施市政排污管网综合整治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入淮排污口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运营管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

提升城区功能。畅通城区微循环,加快推进峨眉山路、泥河路建设,开工建设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项目,推进淮潘路、天柱山路沿线环境改造提升。畅通对外交通网,服务保障好S63怀远至凤台、S10扬州至淮南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配合做好淮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前期工作,加快皖江物流综合码头建设。推进飞腾天然气居民燃气安装工程、凤潘次高压管网工程,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成袁庄备用水源地建设,推动袁庄城区供水全覆盖。做好城区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配网升级改造。改造提升高皇、夹沟、泥河等7个菜市场。推进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体托管市五院,新建珠江路小学,改建区一小老校区、区机关幼儿园老校区,合理布局建设城区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精细管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加强路(巷)长制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市容市貌整治提升行动,综合整治背街小巷、架空线缆、占道经营、沿街外立面、户外广告等,打造文明示范道路、示范街区。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建设垃圾分类终端处置项目,提升城乡环卫管理精细化、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物业规范化管理,提升小区共管共治能力。

第三,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万亩以上、产量33万吨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动态巡查等机制,加大对破坏耕地、非法占地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发挥“田长制”作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800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实施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打造25万亩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36万亩“店集贡米”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扩面提质增效,力争全程托管面积24万亩以上,实施“小田并大田”整治5万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压紧压实行业部门责任,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规范区、乡、村、组四级网格运行。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脱贫农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增贷款不低于2000万元。开展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支持乡镇和特色村挖掘资源禀赋,引进优质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吸引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落地建设一批乡镇产业小微园,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支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建设育秧中心2个、粮食烘干中心2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91%以上。强化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技术指导。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提升“潘集酥瓜”“店集贡米”品牌影响力。加强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常虹牧业、众普蛋鸡、千发净水渔业等项目投产见效。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新型经营主体20个,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争创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淮畔良品”品牌3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绿色有机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个以上。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力争全区收入50万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0%以上。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加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完成86个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启动沿淮泵站改造工程和泥河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继续实施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成农村公路改造45公里。支持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创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135户,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5个,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行动”,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加强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

第四,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攻坚行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逐步增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强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监管,稳步实施货车从S312绕行,下大力气摆脱空气质量排名在全省落后局面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水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黑河、伊河养殖污染整治力度。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大固废危废监管,对煤系固废非法堆场露头就打、严防反弹。持续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防线。强化“三线一单”成果运用,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查处力度。加强泥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泥河黑河治理、顾高新河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逐步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人工造林1000亩、农田林网建设37公里、森林抚育经营面积1000亩、省级退化林修复面积225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个。推进河湖长制,绿化美化淮河淮北大堤潘集段,创建水利部堤防工程管理标准化单位。加快潘一矿生态修复,实施潘二矿、潘三矿、朱集东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努力把采煤沉陷区建成生态区。

第五,持续推进社会治理攻坚行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压实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处置责任,对梳理的29个重点方面109条风险点,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推进平安潘集建设,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强化反邪教工作,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当前疫情还在持续,中央因时因势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我们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医疗卫生能力建设,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度过流行期。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强化安全生产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统筹抓好危化品、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加强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和损失。

提升基层治理质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做细人民信访工作,健全完善“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四项机制和周分析研判、月调度通报、季分析考评工作机制。加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加强村级政务公开,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有序推进全市社区矫正队建制试点工作。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妇女儿童、老龄、档案、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发展。

第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强化就业优先。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开展分群体、分类别的招聘活动,搭建就业再就业供需平台。新增城镇就业0.4万人,开发各类就业岗位780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淮南联合大学潘集校区,根据区内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坚持以创业带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计划,提升养老、工伤、失业、医保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服务质量。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确保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政府救助+慈善帮扶+自助互助模式,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兜住兜牢基本民生的保障底线。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探索农村敬老院区级统一管理运行机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试点。

实施暖民心行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确保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新增托位380个,开展徽菜师傅培训120人次以上,培训家政服务人员4300人次,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40个、体育公园1个、健身步道3公里,精准选点、建设并运营好29个老年食堂(助餐点)。开展健康口腔行动。建立健全暖民心群众评价机制,跟进监督项目实施运行成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紧密性县域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推动市五院重症监护室、体检中心正式运营,加快“二甲”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区广播电视站建设,推动融媒体事业健康发展。

第七,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到对党忠诚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来办,确保“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的潘集实践在政府系统落地落实。牢固树立大局观,坚定不移当好区委决策的执行者,把对党忠诚体现在行动上、举措上、效果上。

增强法治意识。坚决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深做实“府院联动、府检联动”,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面落实守信践诺机制,坚决做到“新官理旧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基层政务公开建设。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招商引资、开放合作、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专业知识学习,善于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等重大关系。提高依法统计能力,从严抓好统计队伍建设,严守不出事底线”。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主动下访接访,解决群众问题,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主动实干担当。强化有解思维,把抓执行、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把解决问题、干出成效作为各项工作的标准线,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深入贯彻“一改两为”部署,坚决克服“大而化之”,坚决杜绝“虚躲冷粗假”行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受损、不让遗憾在我这里留下。

保持清正廉洁。做不到廉洁自律,做人就没有骨气,做事就没有底气。政府系统的每一个同志都要洁身自爱,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要坚守底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实施细则精神,从严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