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主要成就
(一)文化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建成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个“农民文化乐园”省级试点、141个村农家书屋和141个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并全部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非遗项目列入省级2项,市级5项,非遗传承人有省级1人,市级3人。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无线广播,数字电视延伸到乡镇集镇周边。
2.公共文化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实施“公共文化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两个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夹沟“4·20”文体节、祁集豆腐文化体育节、潘集区少儿文艺调演和非遗项目展示等活动,满足了群众唱歌、跳舞、看书、看电影电视和听广播的基本需求。
(二)旅游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旅游景区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等措施,建成3个3A级旅游景区(架河武庙寻趣园、创大生态园、后湖生态园)和1个2A级旅游景区(潘集镇“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
2.旅游服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推进旅游服务提标升级工作,全区建成2家三星级旅游酒店(聚鑫宾馆、金色港湾大酒店)、1家五星级农家乐(草原人家大酒店)和2家旅行社(顺达旅行社、美林旅行社)。
(三)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经建成。建成潘集区体育馆,建成10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和街道“15分钟健身圈”,实现141个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3平方米,实现了体育设施社会化、网络化、便民化。
2.公共体育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内容之一)“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成立了乡镇街道体育组织和潘集区篮球协会,批准6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和12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夹沟“4·20”文体节、祁集豆腐文化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和“三级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满足了群众体育基本需求。
二、“十四五”潘集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思路
(一)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建设文化强区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提标升级和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精心打造文化活动、文物保护、非遗保护的特色和亮点,满足全区人民公共文化基本需求。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拔尖的文化人才、大量的群众文化精品、较大的文化产业、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文化综合实力在全市领先。
(二)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旅游景区提标升级和旅游服务提质增效,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人文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提升潘集区旅游事业综合实力。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旅游景区、拔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量的旅游精品项目、较大的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旅游事业综合实力在全市争先进位。
(三)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
1.指导思路。以建设体育强区为引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改革创新,强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提标升级和体育惠民工程提质增效,精心打造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设施的特色和亮点,满足全区人民公共体育基本需求。
2.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格局、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运行机制,拥有完备的体育设施、拔尖的体育管理人才、大量的体育精品赛事、较大的体育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力争我区体育事业综合实力在全市争先进位。
三、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完成一体化发展布局
(一)发展定位
以后湖、架河生态园为主体,以煤电文化、生态文化为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工业旅游。把潘集建设成为淮南都市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区。
(二)未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引
1.推进“文化+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借助夹沟镇“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效益,依托采莲灯、泥老虎等丰厚民俗文化资源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潘集酥瓜、芦集绿豆圆、祁老大豆制品等特色农业资源,建好淮南民俗文化园,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和田园休闲观光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后湖生态园和架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主体,开展集农业观光、生态餐饮、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成为潘集旅游的支撑产品。
3.综合开发工业旅游。依托潘集煤矿、电厂、省级煤化工产业园,开发淮南煤工业旅游产品及周边产品。
(三)重点旅游项目发展规划
1.后湖生态园。规划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特色采摘、乡村生活体验、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使观光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园区;提升后湖生态园景区对外道路通达性,建立车道、骑行道、游步道三位一体的生态景观道路;适度发展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等提高游客的逗留时间,着力发展旅游后备箱经济,增强生态园旅游商品销售。
2.架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积极深挖架河镇发展潜力,以乡村农业采摘园区为核心,为农民创造致富增收平台。通过打造城市郊野型、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点工程建设,力争在规划期内,建成5—6个成熟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丰富架河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3.茨淮新河乡村滨河旅游带。以独特的茨淮新河水利资源为背景,八一林牧场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国际化、品质化、田园化为发展理念,通过由水利观光、乡村观光向乡村休闲、乡村度假和科普教育升级,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整合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将淮上明珠旅游区打造成集“田园观光、乡村体验、商务会议、景观人居、水陆运动、健身疗养、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乡村旅游度假区。
四、“十四五”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十四五”重大项目。新建潘集区图书馆大楼,将现在的区文体中心的楼房全部给区文化馆,从而确保区文化馆和区图书馆的面积达到(最低的)国家三级馆标准。
(二)“十四五”重点工作。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新建潘集区图书馆大楼;2.完善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3.完善乡镇街道建设“三个一”工程(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球类场地)建设项目;4.完善潘集区建设“五个一”工程(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和体育公园)建设项目。二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群众公共文化基本需求;2.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壮大潘集区旅游业综合实力;3.加强体育强区建设,满足群众公共体育基本需求。
(三)“十四五”工作措施。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切实计划好未来五年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工作目标,通过目标管理考核推动工作落实。二是筹措项目资金。在增加区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金,切实管理好项目资金,确保各个建设项目如期建成。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运用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