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汤渔湖行洪区运用和人员转移操作手册

发布时间:2019-12-03 00:00信息来源:区水利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基本情况

汤渔湖行洪区位于淮河中游左岸地面高程在23.5~16.8m,行洪区潘集区境内国土面积60.7km2,耕地面积5.65万亩,涉及高皇、平圩两镇28个村,居住群众13098户48257人,规定行洪水位淮河田家庵站24.25m,设计行洪流量4600m3/S,相应库容3.8亿m3。汤渔湖行洪区内没有安全庄台,目前尚未实施移民安置,若启用汤渔湖行洪,区内居住的48257人需全部转移。

汤渔湖行洪区建成于1957年。汤渔湖行洪堤,潘集区境内堤长16.57公里,堤顶高程25.6~25.4米,顶宽4.0~8.0米,内坡1:3。行洪口门在柳沟站-大直路间,长2000米,采用爆破行洪。1951年7月建成尹沟闸,同年在汤渔湖内从青年闸至尹沟闸人工开挖了尹家沟,泥黑河涝水经此沟自排入淮河。汤渔湖行洪区内建有柳沟、汤渔湖2座排涝站,装机15台套3200千瓦,排涝沟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建设,区内撤退道路全部连通,主要撤退道路11条长66千米,砼路面,路面宽5~6米。

二、指挥机构

成立汤渔湖行洪区运用和人员转移前线指挥部,具体负责人员转移安置及防汛抢险等工作。指挥长由常务副区长担任,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区人武部部长、区应急局局长、区水利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长任成员,指挥长负总责、副指挥长和成员单位明确分工。指挥部下设6个职能小组:

1、组织督查组:负责对防守情况督查和行洪前对区内人员撤离情况进行清查任务;

2、物资保障组:负责防汛物资的调拨和运输任务;

3、应急抢险组:负责行洪堤的防守、抢险和人员救援任务;

4、警报发布组:负责行洪区运用的预警警报发布和传递任务;

5、行洪运用组:负责实施进洪和退洪口门的扒口、爆破任务;

6、卫生防疫组:负责保障防汛人员在防汛期间的生活和医疗卫生防疫等任务。

三、抢险救生与物质保障

1、抢险救援队伍。共分三级组建。村级抢险救援小队:每公里堤防或每小队不少于30人,用于所在村内抢险救援;镇级抢险救援机动队:以基干民兵和预备役为主,每队不少于50人,用于对本乡镇范围内的抢险救生;区级应急抢险救援队:一是区级抢险救援队。由地方武警及专业技术干部组成,不少于50人,用于堤防重大险情的抢险或救援。二是从岗区没有防汛任务或防汛任务较少的乡镇组建,每队不少于50人,用于支援预定乡镇的抢险救援工作。(详见附件6)

2、防汛物资。汤渔湖缕堤所需防汛物资按照《水利部防汛物资储备定额》规定,由上级防指、区防指和所在乡镇共同储备。当潘集区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后,由区防指统筹调度使用全区防汛物资(详见附件7)。

四、预警与行动

预警信号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警报”三级,由区防指发布。

1、黄色预警:当淮河田家庵站达警戒水位(22.3米),在预报淮河田家庵站达到行洪水位(24.25米)48小时前,或省防指发出做好行蓄洪区运用准备工作的通知,发布黄色预警信号。提前搬迁转移区内有毒有害化学物品,视情转移老、弱、病、残、幼等人员和主要财产。做好汤渔湖行洪区运用准备工作。

2、橙色预警:当淮河田家庵站继续上涨,在预报淮河田家庵站达到行洪水位(24.25米)24小时前,或省防指发出限时转移人员的通知,发布黄色预警信号。组织风险区人员立即转移,并进行拉网式巡查,确保不留1人、不返1人。对汤渔湖行洪区运用作最后检查,确保随时启用。

3、红色警报:接到省防指汤渔湖行洪区运用命令后,发布红色预警。由区武装部组织应急抢险队扒口行洪,并做好安全撤离,加强行洪区警戒和交通管制,确保各类人员安全。

五、转移与安置

转移安置工作在汤渔湖行洪区前线防汛指挥部的指挥下,由转移安置职能组具体负责。三级包保干部负责监督、指导和检查。 

(一)转移时限。当撤退时间在12小时以上时,人员、主要财产、牲畜要求全部转移完毕;在8小时以内时,保证人员、粮食、大牲畜转移完毕;在4小时以内时,保证人员和大牲畜转移完毕;紧急情况下,只转移和撤退人员。

(二)清查。人员转移完毕后,区乡村三级包保干部立即开展拉网式巡查,确保扒口行洪前区内不留1人;行洪期间,确保没有1人返回。

(三)转移路线。按照汤渔湖行洪区群众安全转移路线有序转移,区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确保转移安全有序。具体为:

1、高皇镇淮上、安台、段湾、光明、闸口、民主、孙岗7村群众主要通过缕堤沿淮路—泥河路(胡集路)—淮北大堤—平圩大桥进行转移到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和大通区,由市防指与两区联系,确定安置地点。

2、高皇镇胡集、老胡、张岗3村和平圩镇刘余村群众主要通过胡集路(张岗路)—淮北大堤转移到平圩镇。

3、高皇镇后集、段岗、巷东3村群众主要通过后集路(芦塘路、巷东路)—淮北大堤—青年闸—青龙桥转移到夹沟镇。

4、高皇镇高皇、顺河2村群众主要通过泥淮路—龚陶路—淮潘公路转移到古沟回族乡。

5、高皇镇大集、朱岗、龙窝3村群众主要通过泥淮路—龚陶路—淮潘公路(煤化工大道)转移到祁集镇和田集街道。

6、高皇镇胜利村群众主要通过淮北大堤转移到坝北赵岗小学。

7、高皇镇曹尹村群众主要通过淮北大堤转移到淮北大堤内老圩小学。

8、高皇镇赵岗、洼西、前圩、老圩、苏咀5村和平圩镇庙新村群众由于在行洪区内群众较少,由各村干部负责将区内群众转移到坝北本村安置(详见附件8)。

(四)交通工具。居民撤退转移交通工具首先由居民自己解决,不足时由所在乡镇、村组织安全地带居民提供。同时,区交通运输局、应急部门准备部分交通工具用于支援(详见附件9)。

六、工程调度与运用

1、调度方案。当淮河田家庵站水位达到24.25米,且继续上涨,视雨情、水情和工程情况,区防指书面报告市防指,要求适时启用汤渔湖行洪区;汤渔湖行洪区的运用由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商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意见,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

2、工程防守与应急抢险。当淮河田家庵站达到设防水位20.0米时,每千米堤防上民工5人上堤巡堤查险;当淮河田家庵站达到警戒水位22.3米时,每千米堤防上民工20人,每12小时巡查一次提防,加高上堤路低矮堤防,汤渔湖行洪区前指和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及时运转,村级应急抢险队伍把守险工险段;当预报上游水位继续上涨,降雨持续,预测淮河田家庵站达到行洪水位24.25米时,每千米堤防上民工30人,根据堤段状况和需要,上堤民工数可继续增加,开展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堤查险,区级应急抢险队伍上堤,同时书面报告市防指,启用汤渔湖行洪区。

七、人员返迁

当区内水位回落至安全线以下后,在对交通、房屋等设施和疫情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后,可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人员返还。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