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3-29 11:44信息来源:潘集区农业农村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乡镇人民政府、田集街道办单位,各试验示范基地

为发挥科技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强建设,我按照绿色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围绕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等重点工作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遴选了种植、畜牧、渔业、农机、综合等类型农业主推技术17项,现予以推介发布

要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等为依托,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开展农业主推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开展示范展示和观摩培训。要将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规程作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教材,推动主推技术推广应用,为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推动农业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附件:1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名录

2.种植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9项)

3.畜牧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2项)

4.渔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2项)

5.农业机械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3项)

6.综合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1项)

 

 

 

潘集区农业农村

 2024328

 

 

 

 

 

 

 

 

 

 

 

 

 

 

 

 

 

 

 

附件1

 

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名录

 

一、种植业类主推技术(9项)

1.江淮稻-油周年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

2.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3.水稻-油菜轮作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4.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

5.小麦高效施肥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6.小麦绿色高效化学除草技术

7夏玉米亩产800千克以上关键栽培技术

8.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9.优质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二、畜牧业类主推技术(2项)

10.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

11.规模化鹅场粪污治理技术模式

三、渔业类主推技术(2项)

12.“小龙虾+水稻+一龄早熟蟹轮作与共生技术模式

13.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四、农业机械类主推技术(3项)

14.稻茬麦机械化适配性种植技术

15.稻茬油菜密植匀播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

16.蔬菜机械化移栽技术

五、综合类主推技术(1项)

17.云农场智慧服务与农产品可信可视化技术


附件2

 

种植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9项)

 

1项:江淮稻-油周年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江淮地区是安徽粮油生产的主产区,也是优势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800万亩左右,油菜常年种植面积900多万亩,稻-油轮作是安徽江淮中南部地区的主要种植制度之一,对保障国家口粮和油料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传统稻-油周年种植模式普遍存在机械化轻简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种植环节,油菜的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程度均不足50%)、农机农艺不配套、抗逆性差、周年肥水药投入量大、利用率低、茬口衔接存在一定矛盾等问题,导致稻油丰产增效抗逆难以兼顾,严重影响区域粮油增产潜力发挥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上述突出难题,以丰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轻简化为突破口,在江淮不同亚区选择代表性市县,采取关键技术攻关-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协同推进模式,经过多年研究集成江淮稻-油周年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该技术创建了江淮稻-油周年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建立了肥料、农药机械化精准减量化施用技术,提高了肥药利用效率;实现稻油周年丰产与增效的协同。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8年以来,江淮稻-油周年丰产增效技术在安徽省(六安、合肥、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地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250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常规稻-油生产技术相比,周年产量增加5%,水稻亩省工23个,油菜亩省工34个,单位面积作业成本降低20%,机械化程度提高20%以上,化肥和农药成本降低10%15%,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3个百分点;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损失率降低12%;亩收入增加80元以上。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荣获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优化品种选择。

水稻:根据不同生态区和当地主要种植模式,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适应性强、肥水利用率高、耐高温、抗倒且对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中抗以上、生育期135天-150天的中迟熟杂交中籼稻或者生育期145天-160天的中偏迟熟优质粳稻。

油菜:选择抗病和抗冻性强、抗裂解、千粒重大、适宜机收的双低型品种。

(二)培育标准壮秧(水稻)/机械化精量直播(油菜)。

1.水稻壮秧标准。硬盘育秧:移栽秧龄18±2天,叶龄3.04.0,苗高1220厘米,百株干重2.02.5克,单株白根数≥10条,盘根成型良好。钵盘育秧:移栽秧龄30±2天,叶龄4.55.5叶,苗高1520厘米,单株带蘖0.30.5个,单株白根数≥12条,百株干重8.0克以上。

2.旱育化控培育壮秧(水稻)。精量均匀稀播:硬盘育秧(秧盘规格30厘米×60厘米)播种量为6080/盘(杂交稻)或90110/盘(常规稻);钵盘育秧(秧盘规格61.8×31.5×2.5厘米,每盘448孔)播种量分别为13粒(杂交稻)或24/孔(常规稻)。旱育化控:依据叶龄控水精准旱育旱管,在秧苗21心期前后叶面喷施150200毫克/千克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防徒长。

3.扩行适株稀植,构建高产优质群体。

1)水稻。毯苗机插行距株:穗数型品种25×1214厘米,穗粒兼顾型品种30×1214厘米,大穗型品种30×1416厘米。杂交稻穴数1.41.8/亩,约2/穴,常规稻1.82.0万穴/亩,34/穴;漏插率<5%,均匀度>85%

钵苗机插行距33厘米等行距或者宽窄行(2733厘米),株距1220厘米(穗型越大,株距越大),杂交稻亩穴数1.21.6万,约2/穴,常规稻1.41.8万穴/亩,34/穴。

2)油菜。推荐使用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条播)技术,实现旋耕灭茬、开沟、精量减量化播种和减量精准施肥一体化作业;也可以采用传统机条播或者无人机飞播,播种量250/亩。

(三)周年生产肥水耦合,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水稻季:育秧流水线匀播(漏播率<5%,均匀度>90%)、稀播(杂交稻毯苗7090/盘,钵苗12/孔;常规稻毯苗90120/盘,钵苗34/孔)。采用毯苗或钵苗插秧机适期栽插,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本田期,中籼稻纯氮用量为1315千克/亩,基肥:蘖肥:穗肥=5:3:2P2O5用量为57千克/亩,K2O用量为810千克/亩。中粳稻纯氮用量为1518千克/亩,基肥:蘖肥:穗肥=5:2:3P2O5用量为68千克/亩,K2O用量为911千克/亩。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分基肥与穗肥两次等量施用。推荐选用专用控释肥机插同步侧深一次性施肥(籼稻)、一基+一追(粳稻)的施肥方式,肥料总用量较常规施肥方式减少15%左右。水分管理采取浅露烤湿精确定量管理模式。

油菜季:用开沟机开好厢沟、围沟、腰沟。厢宽2米,沟宽2025厘米,沟深1520厘米,做到三沟通畅。苗肥:腊肥:薹肥=4050:3035:2025;其中底肥采用复合肥和尿素,腊肥用尿素,薹肥施用尿素和复合肥;硼肥作为基肥施用,一般为1千克/亩。

(四)病虫草害机械化绿色防控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农业防控、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结合实际开展化学防控;草害防治围绕绿色发展和农药减量控害目标要求,因时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优先采用农业防控、生态生物防控、机械物理防控,科学开展化学防控,着力提高杂草防控技术到位率;药剂选择方面,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推荐结合新型助剂和增效药剂以及植保(无人机、大型植保机械等),实现药械联用,降低农药用量,提高药效。水稻季采取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防控策略,重点防控三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三虫(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田杂草以土壤封闭和芽前除草(3叶前)为主。油菜季采取关口前移,治早治小的防控策略,重点防控菌核病、根肿病、立枯病(根腐病)、霜霉病、白粉病、黑胫病、病毒病和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跳甲、猿叶甲等病虫。

、注意事项

(一)不同生态亚区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期搭配;

(二)根据不同种植模式选择适宜机械类型及机播/育秧机插;

(三)采用无人机飞防时,用足水量,添加沉降剂,确保防效。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2项: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潘集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8万亩左右,在水稻生产中,集成绿色肥料新产品、侧深施肥新机具,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安徽巢湖连续5年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示范结果显示,随着化肥减施年限增加,水稻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了土壤矿质氮损失,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多年多点示范数据表明,以肥料新产品为载体的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单产平均增幅8.2%、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11.6%,亩增收125元。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在安徽省合肥、六安、淮南、蚌埠、滁州、马鞍山、池州、芜湖、宣城、黄山市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27万亩,应用水稻配方肥87万吨,节本增收31.6亿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三)提质增效情况。20162020年,在巢湖万亩示范片,单产平均增幅8.7%,化肥用量减少23.2%20162020年,在贵池区万亩示范片,单产平均增幅11.2%,化肥用量减少26.9%20182020年在旌德县万亩示范片,单产平均增幅12.4%,化肥减量约18.8%

(四)技术获奖情况。水稻高效施肥关键技术和配方肥研发与应用获得201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安徽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及系列绿色肥料研制与应用获得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沿淮稻区高磷高钾土壤选择20101022810,每亩用量3035千克,此类配方肥磷和钾比例相对较低,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磷钾,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江淮之间稻区高磷中钾土壤水稻配方肥可选201015,每亩用量4045千克,沿江稻区中磷中钾土壤可选择配方肥181215171216171315,每亩用量3540千克,此类配方肥中氮、磷和钾含量相对接近,满足水稻养分需求,实现氮磷钾均衡供应,增产增效,以芜湖县水稻应用配方肥(181215)为例,每亩基施配方肥35千克,配合分蘖肥8千克/亩尿素、穗肥7千克/亩尿素,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实现亩节氮1千克,产量增加12%,肥料利用率提高11%。皖南稻区低磷低钾土壤可选择181012,此类配方肥中磷和钾含量高,每亩用量4045千克,可以匹配土壤养分供应与目标产量下的水稻养分需求。沿江平原及皖南山区宜选择富含钙镁的中低浓度类配方肥,如2578,每亩用量4550千克。一次性施肥,可选择缓释型配方肥28913(控氮)或261014(控氮控钾),每亩用量控制在4550千克。

(二)适宜时期施用。一基两追施肥方式,于整地前亩施用配方肥,因区域及目标产量差异,一般建议用量控制在3550千克/亩,移栽后810天施78千克/亩尿素作分蘖肥,移栽后3540天施67千克/亩尿素作穗肥。一次性施肥方式,于整地前施用缓释型配方肥,每亩用量4550千克,后期不再追肥。也可结合新型侧深施肥机于栽插时同步施入。

(三)配套施肥技术。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提高栽插质量。秧龄控制在1822天,栽插密度为17×24厘米,即亩栽1.6万穴,亩插足基本苗4.55.5万。带土移栽,栽时浅栽、匀栽、栽直,达到栽后就活棵,小分蘖不减少,57天见新蘖。严格水浆管理。晒田时间要坚持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原则。一般亩平总茎蘖苗达到1618万为宜,即平均每穴911个苗,应立即晒田。水稻生育进程推迟,晒田时间也相应推迟,从生育期看,也就是在栽后20天左右,一般在625日至72日晒田为宜。孕穗至齐穗期间视气温高低确定灌水深浅,温高水宜深,反之宜浅,做到以水调温。灌浆期必须保持浅水层,干湿交替到黄熟,切不可断水过早,以增加粒重。及时防治病虫害。防治水稻纹枯病12次,防治稻曲病12次,根据预测预报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

、注意事项

如选用厩肥(牛粪、猪粪等)、堆肥、饼肥等,要充分腐熟。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鲍翀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3项:水稻-油菜轮作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水稻、油菜是我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以及皖南山区。重视和稳定粮油作物产量,是保障粮食和油料安全、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耕作模式,生产上,水稻三虫三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严重影响我水稻安全稳产。油菜两病一虫,即菌核病、根肿病、蚜虫,严重制约了全油料作物稳产增收。为保障粮食与油料安全,以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为指引,在我水稻-油菜轮作区稳步构建水稻、油菜病虫害全程绿色与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是扎实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强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02015年,在安徽省肥东、无为、巢湖、黄山等市县开展了试验示范。2016年起,依托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及县市农技推广单位,在黄山、芜湖、安庆、合肥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250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推广应用后,有效地控制了水稻-油菜轮作重大病虫害的危害,重大病虫害的平均防效达85%以上,施药次数减少12次,农药减量使用达30%,防治费用下降,增收节支明显,显著提高了水稻及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部分成果荣获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及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围绕水稻-油菜轮作主要病虫害,本技术以抗性品种+种子检疫+种子处理+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科学用药为核心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解决了水稻-油菜轮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问题。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用抗(耐)病虫品种。水稻选用丰产、优质、抗(耐)虫的中熟品种。油菜选用耐低温、耐迟播、短生育期、抗(耐)病虫的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GB 4407.2的规定。

(二)种子检疫。检疫对象按《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安徽省补充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执行。植物检疫操作按《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执行。

(三)种子处理。水稻、油菜播种前,选择合适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所用药剂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四)健身栽培。

1.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总施氮量,科学合理配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使用符合NY/T 496的规定。水稻收割后,开好三沟,厢沟、腰沟、围沟配套,田间不留渍水,降低田间及土壤湿度。

2.清洁田园。低茬或齐泥收割水稻,秸秆适度粉碎与深耕还田,或秸秆离田,减少越冬田菌源基数。油菜蕾苔期,结合除草开展中耕培土,破坏田间油菜菌核病菌的子囊盘。

(五)生态调控。

1.性诱。二化螟越冬代、大螟和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始蛾期,每亩稻田布设1个诱捕器,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

2.灯光诱控。诱虫灯悬挂高度一般以接虫口处距地面1.5米为宜,单灯控制面积约2公顷,两灯间距100米,开灯时间为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主要为害代成虫发生期的每日19:0024:00

3.生物多样性控害。水稻田的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紫花苜蓿、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降低螟虫种群基数。油菜田采用套种蚕豆、豌豆等豆科植物,为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蚜茧蜂等蚜虫天敌提供天然栖息场所。

4.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每亩放入1015日龄的雏鸭712只,水稻齐穗时收鸭。

(六)生物防治。

1.人工释放赤眼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量800010000头,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水稻生长季释放赤眼蜂23次,间隔期约为一周。

2.生物农药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短稳杆菌、印楝素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防治稻飞虱,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多抗霉素、蜡质芽孢杆菌等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与芸苔素内酯或碧护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油菜播种期,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油菜盛花初期或菌核病发病初期,采用盾壳霉、木霉菌或芽孢杆菌防治。

(七)科学用药。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蜜蜂安全的农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用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应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的要求。水稻和油菜播种前,选择合适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

防治稻瘟病。田间稻株病叶率达3%时施药或破口至始穗初期预防施药,可选用三环唑、肟菌·戊唑醇、咪鲜胺、嘧菌酯、苯甲·嘧菌酯、丙硫唑、咪铜·氟环唑等药剂。

防治水稻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15%20%,孕穗期病丛率达到20%30%时进行防治,可选用噻呋酰胺、噻呋·氟环唑、井冈霉素、井冈·腊芽菌、己唑醇、多抗霉素、井冈·己唑醇等药剂。

防治稻曲病。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进行预防施药,可选用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咪铜·氟环唑、申嗪霉素、苯甲·丙环唑等药剂。

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立即施药防治,可选用噻唑锌、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四霉素等药剂。

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卵孵化高峰时进行防治,可选用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防治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可选用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

防治稻飞虱。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用蚜酮、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胺、呋虫胺、噻虫嗪、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

防治油菜菌核病。油菜开花始盛期(油菜主茎开花率达80%左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50%左右)进行防治,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咪鲜胺、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等药剂。

防治油菜根肿病。种子处理或灌根处理,可选用氰霜唑、氟啶胺等药剂。

防治油菜霜霉病。苗期病株率达20%,花期病株率达10%时进行防治,可选用代森锌、乙蒜素等药剂。

防治油菜蚜虫。苗期有翅蚜达10%-20%,抽薹期有蚜花枝率达5%-10%时进行防治,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溴氰菊酯、啶虫脒等药剂。

、注意事项

该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4项: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小麦是我区两大主粮之一,2023年种植面积2352万公顷。近年来,小麦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当前抗病虫小麦品种缺乏,重大病虫防治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农药长期高频、过量使用,造成小麦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污染和有害生物抗药性等问题。该技术针对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量化使用存在的监测预警时效性差、对常规药剂抗药性强、传统施药作业方式强度大、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做好良种选用、水肥科学管理等农业措施基础上,提出了以病虫精准测报为前提、种子处理为基础、穗期适时用药为关键的小麦全生育期重大病虫综合防控科学用药策略,制定了《麦田农药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有效提升了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水平。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构建了以安徽农业大学为研发主体、县区政府为行政主体、植保系统为推广主体、专业合作社与新型职业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四体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新模式,20192021年,在淮北、宿州、亳州等安徽省麦区以及江苏、河南等省份累计推广应用7730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三)提质增效情况。小麦重大病虫的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小麦平均增产5%;化学农药平均减量32%,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平均每亩节省防治成本15元;总经济效益达50余亿元,为实现全小麦单产、总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提供技术支持。

(四)技术获奖情况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分别被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以为小麦抗病开良方等为题进行宣传报道。

二、技术要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创建以药前精准预测+选药增效替代+施药飞防作业+药后质量监管为核心的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体系。

(一)抗性品种选用。针对各小麦种植生态区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因地制宜选用国家或相关省份审定的抗(耐)赤霉病、锈病等重大病虫的小麦品种,全面压缩高、中感品种的种植面积,降低病虫害流行发生的风险。

(二)田间科学管理常见的农业管理措施包括适度深耕、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田边地头秸秆、杂草等。水肥管理过程,应基于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需求,施足底肥、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三)精准预测预报。通过发明灵敏度达毫克/升级别的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对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进行早期诊断。利用构建的安徽省小麦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系统,上传田间菌源、虫卵等调查数据以及物候特征等资料,对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预测、早期预警;在小麦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实行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一周两报制度。  

(四)物理防治。在田间安装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诱杀金龟子、蝼蛄等地下害虫,降低虫口基数。杀虫灯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一般于蝼蛄等成虫高峰期的每天19:0023:00和次日3:006:00开灯。

(五)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麦田瓢虫类、食蚜蝇类和蚜茧蜂类等天敌,优先使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控制小麦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可适当使用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小麦抗逆性。

(六)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用药。

1.播种期。选用含有硅噻菌胺、咯菌腈、噻虫嗪等有效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重点防治纹枯病、全蚀病以及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以及蛴螬等地下害虫。

2.返青拔节期。主要防治对象为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麦蚜和麦蜘蛛。小麦条锈病平均病叶率0.5%1%时,选用含有氟环唑等成分的药剂喷雾防治,可兼防白粉病;白粉病病茎率15%20%时,选用含有吡唑醚菌酯等成分的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噻呋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每1米行长麦蜘蛛达600头或每株6头时,选用含有阿维菌素等成分的药剂喷雾防治;当天敌单位与蚜虫数量比小于1:120、且百株蚜量大于500头时,宜选用含有噻虫嗪、溴氰菊酯等成分的药剂喷雾防治。上述药剂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施用,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药械精准施药,坚持病虫兼治、一喷多防。

3.穗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提出见花打药、主动预防方案,于小麦扬花初期,选用创制的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等系列新产品(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新产品是在打破了拜耳公司原药合成工艺的技术封锁的基础上,创新连续流反应技术和新型梳状结构油溶性聚羧酸盐分散剂等产业瓶颈研发的新型绿色农药产品),利用植保无人机施药进行防治,7天后进行第二次预防,喷药后遇雨及阴雨天气较多及时补防。此外,可选用含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等成分的杀菌剂以及研制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2:6)等杀虫增效新组合同时施用,兼治锈病、白粉病与麦蜘蛛、蚜虫等病虫,7天后进行第二次预防。

4.灌浆期。主要防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和麦蚜,防治指标为小麦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或每百穗蚜量超过800头,防治药剂与施药方式同上。

5.植保无人机等高效精准施药。推荐使用农业植保无人机喷药,提高施药效率和农药利用率;飞防药剂选用微乳剂、悬浮剂等适合超低量喷雾的农药剂型,同时可添加飞防助剂。无人机农田作业参数推荐:1)施药量。植保无人机施药防治小麦重大病虫时,单位面积的平均施药量不得高于使用药剂的标称用量,且每亩喷雾药液量应不低于1升。2)喷施幅宽。在满足均匀施药的条件下根据无人机参数、田块形状及作物类型进行设置,有效喷幅应不低于45米。3)飞行高度。需结合药物特点、施药对象及周围环境进行设置,原则上以距离作物顶端2米左右为宜,最高不超过3米,对于药液漂移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或者待作业植物有特殊要求的,飞行高度应该酌情调整。4)飞行速度。需根据不同防治对象以及喷施幅宽、施药量等要求进行设置,一般设置36/秒匀速飞行,在具体选定参数时需考虑地形、作物实际情况。5)飞行路线。需结合田块地理条件、喷施幅宽和单位面积施液量进行设置,以保证喷洒均匀性,无漏喷、重喷现象。6)喷施效率。需根据单位面积施药量要求和飞行速度进行设置,但药液的雾滴量应不低于15/平方厘米。

6.施药效果监管。集成作业监控、作业数据统计、飞防组织评价等核心功能模块,首次建立了安徽省植保无人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直接交互对接,进行植保无人机作业数据全时空采集、作业过程全航迹追溯、作业质量全过程评价,极大提升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重大病虫的技术水平。

、注意事项

该技术推荐了一批适宜小麦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的安全药剂及配方,应注意防治药剂品种的更新及轮换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操作须严格按照DB34/T 36632020执行。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鲍翀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5项:小麦高效施肥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近年来,潘集区小麦产量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十九连丰,其中肥料养分尤其是化肥养分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农田化肥投入过量、氮磷钾养分失衡及施肥技术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化肥利用效率不高、养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本项技术以自主研发的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为核心,辅以优化品种布局以及良种良法配套、机械化耕整地及种肥同播一体化、抗病抗倒抗早衰等技术,建立了小麦高效施肥及轻简化栽培技术,在我旱茬、稻茬小麦主产区累计推广1200万亩,增产节本增效显著。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8年以来,该技术在安徽沿淮、淮北、江淮等地区累计推广1200万亩。近3年,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颍上县小麦种植区推广应用60万亩,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及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3600亩,在我稻茬麦绿色高产技术协作攻关重点示范县推广应用3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以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为核心,结合土壤肥力水平、小麦品质类型及其养分需求规律,可采用一次性底施或基施加拔节追尿素等模式,有效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实现节本增效:一次性底施的产量水平可与常规施肥持平,在施肥环节每亩减少38.5元的投入;基施加拔节追尿素可平均增产7.4%4.5%11.1%),新增利润180190元,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1.3%1.2%23.2%)。在大面积示范应用中,经专家现场测评,增产效果显著:涡阳楚店镇示范田,2021年百亩连片平均亩产782.85千克,创造全百亩连片实打实收的单产记录;2022年亩产913.18千克,突破全单产900千克/亩的记录;2023年亩产891.7千克。太和旧县镇示范田,2022年亩产821.4千克,2023年亩产844.66千克。颍上陈桥镇稻茬小麦示范田,2023年亩产705.18千克。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作为成果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选育与配套技术创新及应用淮北平原麦玉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核心技术,分别获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核心技术。该技术的核心为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NP2O5K2O 26109)。在明确了沿淮、淮北、江淮等不同种植生态区土壤-小麦养分供需规律基础上,遵循重施底肥、合理追肥、作物专用、养分均衡等科学施肥原则,研制了以生物膜肥水保持剂为载体的小麦专用复合肥料,其施入土壤后与水、土耦合形成有机无机混合胶黏团聚体,具有聚肥、保水、促根、壮苗等特点。结合小麦品质类型、土壤肥力水平及产量目标等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的高效运筹模式。

模式一:小麦专用保持肥一次性基施技术模式。每亩一次性基施5060千克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小麦产量水平可与常规复合肥基施加拔节期追施尿素的模式持平,在施肥环节可减少38.5/亩的化肥和人工成本投入。可用于中高土壤肥力水平或弱筋小麦种植田块。

模式二:小麦专用保持肥基施加拔节期追尿素模式。每亩基施4050千克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拔节期追施尿素510千克,小麦平均增产7.4%4.5%11.1%),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1.3%1.2%23.2%)。可用于中低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产量目标或强筋小麦种植田块。

(二)配套技术。

1.优化品种布局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针对沿淮淮北、江淮地区等不同小麦种植区的生态特点,分别筛选出适宜的强筋/中强筋、弱筋等优质小麦品种,优化区域品种布局、建立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同时,以播期、播量为主要栽培措施,充分挖掘产量潜力,不同区域适宜播期及播量为:淮北101025日、沿淮101530日、江淮10251110日;根据品种类型,半冬性品种10月中下旬播种,播量1012.5千克/亩、基本苗16万-20/亩为宜;春性品种11月上旬播种,播量1517.5千克/亩、基本苗20万-25/亩为宜。迟播适当加大播量,原则上播期每延后3天,亩基本苗增加500010000,亩播量提高0.50.75千克。

2.机械化耕整地及种肥同播一体化技术。采用三轴防缠绕旋耕施肥精量播种机复式一体机,一次性完成施肥、旋耕、播种、第1次镇压、覆土和第2次镇压等机械化作业,通过机械化构建种肥的立体空间布局,施肥深度1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降低化肥养分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耕种施肥环节实现轻简化机械化,省时省工省种、节本增效。

3抗病抗倒抗早衰技术。采用包衣麦种播种,未包衣的种子选用苯醚··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全蚀病严重田块可增加12%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拌种。返青后拔节前,对旺长田块亩施用壮丰安40毫升对水30千克或150克含硅水溶肥,叶面喷施,防治后期倒伏。扬花期-灌浆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结合一喷三防工作增施亚磷酸钾或黄腐酸等叶面肥,可抑病、抗菌、防早衰,其中亚磷酸钾每亩地用50毫升对水15千克,腐殖酸每亩地用50毫升对水15千克。

、注意事项

该技术以因种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基本原则,以土壤-小麦的养分供需规律为基础,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应注意结合茬口类型、品种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等实际情况,同时要注重配合有机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物质炭等有机物料投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籽粒品质。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6项:小麦绿色高效化学除草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小麦是潘集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300万亩左右,其高产高质高效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麦田杂草发生普遍,整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特别是大穗看麦娘、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麦田杂草生长贯穿小麦整个生育期,通过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和空间,并作为某些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载体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麦田杂草防除是保证小麦生产高产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麦田杂草的发生情况不断演变,部分杂草抗药性已经显现,通过明晰潘集区麦田主要草相与草情、做好分区分类精准防除、坚持除早除小、药剂轮替一压二封三杀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构建小麦绿色高效化学除草技术体系。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安徽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淮南、滁州等市开展示范推广小麦绿色高效化学除草技术。20202023年,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带动,3年累计推广该技术100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常规除草技术相比,该技术防除效果超过了90%,防除效果优异,有效保障了小麦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

(四)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淮北旱茬小麦绿色丰产优质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荣获2022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潘集区麦田主要杂草种类。

1.旱茬小麦。

1)禾本科杂草:雀麦、节节麦、多花黑麦草、芦苇、蜡烛草、野燕麦等。

2)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牛繁缕、小蓟、小旋花、麦仁珠、婆婆纳、大巢菜、野老鹳等。

3)恶性杂草:雀麦、节节麦、野燕麦、婆婆纳、野老鹳、猪殃殃、播娘蒿、牛繁缕、荠菜、麦家公等。

2.稻茬小麦。

1)禾本科杂草:看麦娘、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草、棒头草、早熟禾等。

2)阔叶杂草:猪殃殃、牛繁缕、麦家公、稻槎菜、卷耳、泥糊菜、野老鹳等。

3)恶性杂草:大穗看麦娘、看麦娘、草、日本看麦娘、野老鹳等

(二)化除技术。

1.旱茬小麦化除技术。

1防除原则。坚持除早除小、药剂轮替防除原则。

2化除技术。11月上中旬旱茬麦田杂草基本出齐,11月底到12月初是冬前除草的最佳时期,冬前杂草苗小,耐药性差,用药量少,成本低。麦苗未封行,田间郁闭度小,杂草裸露着,药面大,防除效果好。冬前用药,安全间隔期长,对下茬作物安全,可预防相邻敏感作物产生药害。施药时间在小麦3叶后,即小麦播种后40天左右用药为宜,此时杂草的出土量占整个生育期的90%以上。为确保防效,要在气温10以上的晴好天气,土壤比较湿润时用药。若喷药时气温过低(6以下),杂草死亡较慢。

以猪殃殃、牛繁缕、婆婆纳、播娘蒿等阔叶杂草为主麦田,可选用5.8%双氟唑嘧胺悬浮剂1015毫升/亩,或34%氯氟唑草酮可湿性粉剂2030/亩,加56%二甲四氯钠30/亩,兑水30千克喷雾。抗性较重的地区建议使用22%氟吡·双唑酮5060克。

以野燕麦为主的麦田,可选用15%炔草酯微乳剂4050毫升/亩或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80100毫升/亩,兑水30千克喷雾。

以节节麦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530毫升/+50%异丙隆100克兑水30千克喷雾。

2.稻茬小麦化除技术。

1)防除原则。坚持一压二封三杀防除原则。

2)化除技术。

一压:坚持深翻深旋将杂草种翻埋耕层深处,减少杂草种子基数。

二封:土壤封闭处理。在小麦播后苗前,可使用氟噻草胺、异丙隆、丙草胺、乙草胺、吡氟酰草胺、氟吡酰草胺、丙草异丙隆、噻吩乙草胺、氟噻吡酰呋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多花黑麦草、大穗看麦娘发生严重的麦田,可选用砜吡草唑(注意对下茬水稻的残留影响)进行土壤封闭。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以每亩用水量3040千克为宜。封杀结合。小麦齐苗期使用具有封杀双重作用的除草剂,如吡酰异丙隆、异隆丙氯吡或异丙隆+封闭药剂等,进行封杀一次性除草,既可封闭未出苗的杂草,也能防除刚出苗(1.5叶以前)的杂草,达到省工节本、减少药量的效果,每亩用水量2030千克为宜。田间干旱时需加大用水量。

三杀:茎叶除草防治适期在小麦31心至拔节前,按能早尽早原则,春季化学除草因草龄加大、密度增加,建议适当加大除草剂使用量和用水量,及时开展小麦杂草茎叶除草。

1)以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麦田,每亩用22%氟吡双唑酮50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悬浮剂10毫升,兑水30千克茎叶喷雾。

2)以看麦娘、野燕麦混生麦田选用3%甲基二磺隆2030毫升/亩或4%啶磺草胺2530毫升/亩或5%唑啉草酯炔草酯80100毫升/亩,或6.9%唑禾草灵80100毫升,兑水30千克茎叶防除。

3)抗性看麦娘、大穗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发生较重田块选用36%二氯异恶草酮40毫升+50%异丙隆悬浮剂160毫升或25%环吡异丙隆250300毫升/亩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防除或80%腚磺异丙隆水分散粒剂80100+5%唑啉草酯80100毫升,兑水30千克茎叶防除。

4)多种禾本科杂草(含草)混生亩选用(3%甲基二磺隆2030毫升+5%唑啉草酯80100毫升+50%异丙隆100毫升)/亩进行防除或36%二氯异恶草酮40毫升+50%异丙隆160毫升,兑水30千克茎叶防除。

5)禾阔混生且杂草抗性不太强的地区选用20%啶磺氟氯吡啶酯7/亩或3%甲基二磺隆2025/+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050毫升。

6)抗性婆婆纳、繁缕、牛繁缕、猪秧秧等选择22%氟吡.双唑酮40毫升/亩或3%双氟唑草酮50毫升/亩等兑水30千克茎叶喷雾。

、注意事项

(一)冬季化除慎用异丙隆和甲基二磺隆如确需使用异丙隆,使用后须保证10日内无10以上强降温,以防止出现冻药害。

(二)根据草相和气温变化,选择对路药剂。茎叶除草须在小麦3.5叶期-小麦拔节前、杂草24叶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在小麦越冬前除草,用药前3天、后5天内日均温5以上,且无霜冻和施药后24小时无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

(三)用水量要足。亩用水量达30千克以上,建议用扇形弯喷头喷施,切忌漏喷、重喷。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李德福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7项:夏玉米亩产800千克以上关键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玉米是潘集区仅次于水稻、小麦、大豆的第大粮食作物。全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1800亩以上,占全谷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产能占粮食总量的五分之一,在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进程中,玉米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位于黄淮海夏玉米区南缘,玉米生育期间光照900小时以上、大于10积温2700左右、降雨量500毫米以上,优越的生态条件奠定了玉米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太和县连续多年实现玉米小面积亩产超吨粮,2019年创造了1066.86千克/亩的潘集区小面积单产记录;2023年颍州区应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创造了百亩连片1045.63千克/亩的产量记录,充分说明了本区域在现有自然资源条件下,有实现玉米单季吨粮田的高产潜力。

虽然该区玉米有吨粮的产量潜力,但据潘集区玉米苗情监测数据分析,全玉米平均单产仅500千克/亩左右。潘集区夏玉米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玉米综抗高产品种缺乏;二是苗期涝渍灾害与穗期干旱频发重发;三是技术模式化体系不完善等。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针对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创新集成了应用良种打基础、秸秆还田培地力、适时播种抓壮苗、合理密植增产量、平衡施肥供营养、绿色防控保增产、及时灌排促丰收、成熟收获创高产技术,2022年和2023年在太和县开展大面积示范,千亩示范片连续2年单产均超过700千克/亩,通过技术的集成应用,成功实现了产量潜力转化为粮食生产能力。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2年以来,夏玉米亩产800千克以上关键栽培技术在太和等地示范推广,增产增效明显。太和县示范农户推广应用该技术,千亩示范片2年累计增产玉米41.4万千克,增收107.6万元。全县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3万亩,增产玉米2359.7万千克,农民增收6135万元。

(三)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以夏玉米单产提升为主攻目标,在规模种植户示范推广应用模式化的集成技术,通过集成技术落实率的整体提升,规模种植户比常规小农户玉米单产可提高200千克/亩以上,可增收500/亩以上。

(四)技术获奖情况。夏玉米亩产800千克以上关键栽培技术作为成果安徽麦茬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的核心技术获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作为成果沿淮地区夏玉米减渍抗旱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的部分技术内容获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作为成果淮北平原麦玉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部分技术内容获2022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应用良种。应用良种,打好基础。选用具有耐密植、抗倒伏、抗逆性强、高产潜力大,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叶部病害的能力,尤其是抗南方锈病能力强的安徽省审定或适宜黄淮海地区的国审优良玉米品种。

(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作物收获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培肥土壤,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每隔23年,于玉米收获后土壤深耕埋茬或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层(深耕2025厘米,深松3035厘米),增加耕层厚度,改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三)适时播种。适时早播,培育壮苗。苗期涝渍是造成我玉米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我玉米主产区梅雨季节一般在6月中旬-7月上旬,此阶段正是我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关键阶段,6月上旬适墒及时播种,早出苗,培育壮苗、大苗,可有效减轻涝渍灾害影响。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或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水出苗技术,保证一播全苗齐苗壮苗。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增密增产。增加种植密度并形成高质量群体是增加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成苗密度保留在5500/亩以上,示范带动玉米种植密度增加1000/亩以上。

(五)平衡施肥。平衡施肥,营养充足。施肥采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施肥量按照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N3千克、P2O51千克和K2O1千克计算,每亩施用农用硫酸锌(含Zn25%1千克,50%的氮和全部磷钾锌肥做基肥施入,其余氮肥做追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机械追肥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入,实现玉米供肥和需肥同步,提高施肥效果。根据土壤养分含量,酌情增减施肥量。加强玉米缓控释肥或玉米专用复合肥的施用,提高劳动效率。

(六)及时灌排。涝排旱灌,丰产丰收。由于我玉米主产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为旱涝易发雨养农业区,玉米苗期涝渍与穗期干旱频发重发。播种后,清理畦沟、腰沟和围沟,保证三沟畅通,避免发生苗期涝渍。涝渍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穗期注意防卡脖子旱,玉米孕穗至籽粒形成期是玉米一生中最不耐旱的时期,也是夏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和对干旱反应最敏感的时期,一旦遇到长时间的重度干旱危害将会造成花粉死亡、花丝干枯,不能授粉结实,导致大幅度减产。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时浇丰收水,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发挥灌溉保丰收的作用。另外,玉米散粉盛期,通过无人机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七)绿色防控。绿色防控,保绿防衰。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玉米幼苗可见叶25叶期(杂草25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草地贪夜蛾等。于玉米9片可见叶时喷施化控剂进行调控,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大喇叭口期喷施虫酰肼或氯虫苯甲酰胺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玉米螟。授粉结束后,采用一喷多促技术综合防治后期穗蚜、穗螟、锈病、叶斑类病害等,保绿延衰,粒饱增产。

(八)适期晚收。适期晚收,减损提质。玉米成熟的标志是果穗苞叶呈黄白色蓬松变干,籽粒灌浆线消失,籽粒变硬,尖冠处出现黑色层。采取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当籽粒含水量≤28%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收获籽粒,或者采用果穗收获机收果穗。收获同时秸秆粉碎,秸秆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抛撒均匀。作业质量应符合NY/T1355的规定。

、注意事项

玉米生长季易发生苗期渍害和穗期高温干旱,要注意防范渍害和干旱影响。加强南方锈病的综合防治。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8项: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植保植检站、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立足大豆产业绿色高产高效发展,针对大豆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高效抗性品种和生防资源匮乏、常规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重的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揭示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致害机理,建立了快速检测技术,为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奠定了基础;育成省审抗病大豆新品种1个,筛选获得有开发前景的大豆根腐病生防菌4株,研制出防治主要病虫的高效低毒药剂配方5个,创新了符合绿色防控要求的大豆健身栽培技术和精准施药技术,进而创建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以建立示范区,营造辐射区的方法,组织成果示范和推广。20122017年,在怀远、肥东等地开展了试验示范,自2018年起,在宿州、阜阳等市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近3年总体技术在安徽大豆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254.3万亩,累计新增纯收益20.03亿元,创经济效益12.49亿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我大豆病虫害的危害,推动了大豆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推广后,有效控制了大豆病虫害的危害,显著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保障了大豆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由于实行绿色防控,减少用药13次,降低农药施用量30%以上,大豆增产16%20%,显著提高了防效,降低了防治费用,增收节支明显,降低了产品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和农田生态平衡,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成果20226月经省科技厅审批登记为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22F011Y009161),20238月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证书号:J20223199D1J20223199R1)。

二、技术要点

该技术围绕大豆根腐病、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采取以种植抗病虫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精准施药相配合的防治措施,全程绿色防控,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控问题。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实行植物检疫。严格大豆种子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应符合GB 127432003GB155692009的规定。

(二)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应种植抗(耐)病虫优质大豆品种,例如,金豆99,徐豆16、皖豆28、蒙11581、濉科20等;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种子质量应符合GB/T 4404.2的规定。

(三)健身栽培。

1.合理轮作:根腐病发生重的地区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等非寄主作物3年以上轮作。

2.种子处理:严格选种,清除病粒、虫粒和破伤粒。播种前晒种58小时。采用大豆专用种衣剂(例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技术条件应符合GB15671的规定。

3.清沟排水:大豆花期结合中耕培土,清沟排水,降低土壤及田间湿度。

4.叶面施肥:开花结荚期每亩喷施0.2%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混合液25千克,提高大豆植株免疫力,防止早衰。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5.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耕灭茬,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虫来源。

(四)物理防治。

1.黄板诱杀:在大豆蚜虫始发期至盛发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每亩悬挂203025厘米×40厘米黄色杀虫板。黄板悬挂高度要定期调整为高出大豆植株顶部1020厘米,诱杀蚜虫,以减少蚜虫危害和传播病毒病;同时,可诱杀烟粉虱成虫。

2. 灯光诱杀:在主要害虫发生期(610月),每30亩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豆天蛾、豆荚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成虫。杀虫灯安装高度以接虫口距离地面1.31.5米为宜,灯管功率15W,集中连片使用。每日18:00时开灯,次日6:00关灯,及时清理残虫。

(五)生物防治。播种前每亩随基肥撒入150亿个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0300克(先加5千克细土拌成毒土),防治蛴螬。

按印楝素终浓度为0.80毫克/升和哈茨木霉浓度为1.0×106个孢子/毫升配制成生防制剂,也可直接用0.80毫克/升印楝素+1.0×106个孢子/毫升哈茨木霉,拌种或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和大豆根腐病。每亩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用生防菌JDF3发酵液,喷淋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

(六)精准施药。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应重点抓住首要病虫,兼顾其他病虫,采取一喷多防的策略。应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同类型的农药应交替使用。严格按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施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的规定。

1. 防治疫霉根腐病。药剂拌种:大豆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62.5/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400毫升包衣;或每l00千克种子用2%宁南霉素水剂10001500毫升拌种,可兼治霜霉病、镰孢根腐病。在蛴螬和烟粉虱危害较重地区,可选用25%噻虫··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每100千克种子用5507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可兼治蛴螬和烟粉虱。大田施药:病害始见期或发病初期,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8%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或浇灌,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次。可兼治霜霉病、炭疽病。

2.防治大豆蚜虫。蚜虫发生量大时,要在大豆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即应防治。每亩用20%哒嗪硫磷乳油6080毫升,或4%高氯·吡虫啉乳油3040克,或50%苏云金杆菌·吡蚜酮分散油悬浮剂810毫升,或82%苏云金杆菌·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7克,兑水喷雾防治,可兼治豆天蛾。

3.防治大豆食心虫。8月中旬成虫始盛期,100平方米蛾量达50头的田块,列为防治对象田,每亩可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20毫升,或25/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20毫升,或21%氰戊·马拉松乳油3040克,或50%苏云金杆菌·吡蚜酮分散油悬浮剂810毫升,兑水喷雾,注意结荚部位要着药,毒杀成虫,而且能杀死一部分卵和初孵幼虫。

三、注意事项

该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本技术适用于安徽地区的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于地域、气候相近的其他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应注意地区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差异。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鲍翀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9项:优质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十四五期间,农业发展进入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针对潘集区大豆主产区单产低、病虫害严重、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大豆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将现代农学和生物技术应用于大豆绿色生产管理等过程。通过该技术,解决了抗病毒、抗根腐、耐盐碱和耐症青以及耐干旱等抗逆品种匮乏、品质不优、市场竞争力弱等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据安徽大豆产区病虫害发生特点,确定了全程监测,综合治理的思路,达到了精准施治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构建了适合安徽大豆产区应用的,以抗病品种+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精准施药16字方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集成了以选用良种、精细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技术环节为核心的高效生产技术。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该技术已在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相关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应用,2020105日,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宿州试验站牵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院、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灵璧县农业农村局等有关专家对安徽省灵璧县游集镇李场村邓庄一组千亩连片单产实测验收,去除杂质净产量277.87千克/亩,获得了2020年安徽省夏大豆最高产量。且落实响应当前全国大豆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指示以及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的栽培模式相比,应用该技术大豆水溶蛋白含量提升1%以上,大豆售价提高5%以上,降低化肥、农药用量5%以上,大豆可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收80元以上,同时在日常管理上降低人工成本,改善商品性外观,减轻了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二等奖和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优良大豆品种选择。选择水溶蛋白和豆浆产率较高,蛋白质以及脂肪丰富的品种,高产田块大面积种植达到200千克/亩以上,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根腐病和耐症青且抗旱、耐涝、稳产丰产性好以及底荚高度适中适宜机收的大豆品种,如:金豆99

(二)精量播种科学管理。播前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每亩施基肥N:P:K=15:15:1515千克左右,宜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根据品种特性、地势、土壤肥水土传病虫害条件等确定包衣剂、密度和播种量,每亩播种量在35千克之间,保苗1.21.8万株,合理灌溉,注意苗期防淹、花期防旱。

(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实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无害化化学防治为辅,注重防治大豆根腐病、胞囊线虫病、蛴螬、食心虫、大豆蚜虫等。在病虫及时预测预报的基础上结合防治黄淮海地区大豆田常见的杂草,坚持达标防治,按照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草危害,适时适量用药,减量控害。

(四)大豆适时收获。在大豆成熟期采取机械收获,此时叶片全部脱落,植株呈现原有品种色泽,籽粒含水量降为18%以下。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和不出现泥花脸为准,不丢枝、不炸荚,损失率≤5%

、注意事项

如果因为天气原因造成除草效果不佳,应及时采取生物或物理等防治处理。

、技术依托单位

(一)潘集区种子管理站

联系人:李家起

联系电话:13705542412

(二)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杨中保、代厚英

联系电话:13721155544

 

 

 

 


附件3

 

畜牧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2项)

 

10项: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当前,我正推进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肉牛在养殖过程中粪污产生量较大,若粪污处理不好,粪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影响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借鉴其他畜种发酵床养殖技术,从牛场设计及改造入手,将牛床和运动场合二为一,牛粪污排泄在铺设垫料上,定期添加垫料或翻耙,牛粪在垫料中发酵,在牛出栏后集中清理。不仅解决牛粪难于清理问题,而且有效去除牛场臭气。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已经在全20余家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范围覆盖全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一是节约了人工清粪成本。由于采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发酵床最高可使用2年,无需人工进行周清粪或月清粪,只需在肉牛集中出栏时清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二是节约了设施建设。传统肉牛养殖场需建设液体粪污存储池,场床一体化模式则无需建设。三是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场床一体化发酵垫料来源主要为当地秸秆资源,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四是便于还田。采用场床一体化,粪污与垫料进行了充分发酵,清理后适当堆放腐熟即可还田利用,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二、技术要点

(一)牛舍布局。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适合散栏饲养,可采用双列式或单列式布局,南北向采光,外墙四周采用围墙或栏杆围护,围栏高度1.5米(高度可调);棚间距>10米(可结合实际调整)。

(二)牛舍建设基本要求。

1.牛舍建设。

1)双列式牛舍。顶高:78.5米;檐高:55.5米;横向柱跨:(1314米)+4.85米)+1314米),两边各有1米赶牛通道,共计32.835米;纵向开间:7.5米,共计100150米(根据实际地块可以调整);单个标准牛棚面积:32805250平方米;每棚可以饲养300500头育肥牛。

2)单列式牛舍。屋脊:6.48.5米;檐高:4.55米;横向柱跨:(1314米)+4.85米),共17.819米;纵向开间:7.5米,共计100150米(根据实际地块可以调整);单个标准牛棚面积:17802850平方米,每棚可饲养150250头。

2.屋顶形式和屋面。双列式屋顶采用双坡屋顶,或塔楼式屋顶;屋面采用斜坡式,坡度1%1.5%(实际可调)。单列式屋顶采用单坡锯齿状,或塔式。可以结合光伏建造,开展牧光互补设计。全面覆盖两边走道。

3.场床建设。牛场床较中间走道低4060厘米,主要采用硬化,15厘米厚C25混凝土,或素土夯实,夯实系数不小于0.93,或采用20厘米厚三七灰土。牛床的建造要考虑清浩、卫生、干燥,便于清理粪尿及防滑,以混凝土面层抹光防滑处理为好。

4.食槽、水槽建设。设置在牛床走道一侧,牛床前侧设高出走道水平1015厘米的实体围护,食槽深度与通道水平,或较通道低1520厘米,宽5060厘米,弧形或U型。食槽上方设两根横向的两层钢管护栏,下面一根可上下调节,采用恒温自动补水水槽。双列式放到牛舍围墙外侧,单列式放在食槽对侧围墙外侧。

5.雨水收集。利用方钢立柱空腔排水,于立柱底部开圆孔用钢制雨水管接至雨水管网,收集后可作为中水再利用;或在走道外侧设置雨水沟。

6.环境控制。采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牛棚,冬季可以采用卷帘防风。降温系统气楼两侧设纵向微雾喷头,发挥降温作用,或者采用通风袋降温。

(三)发酵床制作与维护。

1.发酵床制作要求。因地制宜,选用农作物秸秆、谷壳、花生壳、锯末等副产品作为垫料,秸秆、玉米芯的粉碎粒度12厘米。腐败或发霉的物料不宜用作垫料。发酵菌种选择含有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黑曲霉、木霉等成分,有效活菌数≥100亿/克的牛用发酵床复合发酵菌种,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发酵床厚度为4060厘米。也可初期铺1520厘米厚,后期分批补充。

2.垫床日常维护。根据发酵床板结情况,每月翻耙23次。当粪尿分布不均匀时,应及时翻耙。发酵床适宜含水量为40%55%,水分过高时应及时补充新垫料,并翻耙均匀。垫料过厚时可部分清理,当发酵床使用1年后,应部分更新,使用2年后应全部更新。当发酵床运行缓慢甚至停止,不升温、舍内臭味较浓,且通过翻耙、补料、补菌等手段亦不能解决时,应全部更新。

3.尾料处理。垫料可制作有机肥,或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

、注意事项

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发酵床状态,及时增加垫料或翻耙、补菌,避免死床。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人:朱亮赵永祥修明

联系电话:05544974560  13516422959

 

11项:规模化鹅场粪污治理技术模式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养鹅历史悠久,有皖西白鹅、霍邱雁鹅等著名地方品种。我具有较大面积的沿淮河道滩地、沉陷区,水草资源丰富,养鹅规模逐年扩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化养殖带来了大量的粪污,若不及时、规范化处理可引起环境污染、疫病传染等问题,严重影响肉鹅养殖业的发展。该模式将鹅场粪便和污水分别进行处理,粪便堆肥后用于种植黑麦草等牧草,作为冬春两季鹅的青饲料;污水用于种植水葫芦等水草,作为夏秋两季鹅的青饲料;同时肥水可用于种植芡实,以提高经济收益。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该模式已在我区全面推广。

(三)提质增效情况。

1.经济效益。鹅是食草水禽,觅食性强,耐粗饲,能充分利用青草,鹅的嗉囊大,能采食大量饲料,且消化力强,种草养鹅能节省精饲料,降低生产成本。以往农户养一只商品鹅从苗鹅到出售需耗用精料10千克,通过种草养鹅,仅需精饲料6千克,即每只商品鹅节省精饲料4千克,按配合料每千克1.30元计算,可降低成本5.20元。鹅场污水种植芡实,不仅净化效果良好,肥水的芡实籽粒饱满、粒大,经济效益较好,亩均增收达800010000元。

2.生态效益。该模式减轻了畜禽粪污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为养殖场普遍存在的粪尿流失、污染河道等问题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出路,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效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美化环境,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技术获奖情况。与该模式相关的技术整理制订发布了安徽省地方标准两项,分别为DB34/T 31372018《集约化鹅场粪污处理技术规范》和DB34/T 36172020《肉鹅青贮饲料调制及其饲用技术规程》。

二、技术要点

1.规模化鹅场粪污治理模式流程图

规模化鹅场粪污治理模式流程图

2.鹅场粪便堆肥处理。鹅粪添加植物秸秆、稻壳等物料进行调节碳氮比至20:130:1,必要时需添加菌剂;堆体起始含水率为40%60%,发酵过程高温期温度控制在5565,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天,最高温度不宜高于75。堆肥时间应根据碳氮比、湿度、天气条件、堆肥工艺类型和添加剂种类确定,堆肥物料各测试点的氧气浓度不宜低于10%,适时采用翻堆方式自然通风或设有其他机械通风装置换气,调节堆肥物料的氧气浓度和温度。

1)黑麦草种植。单季水稻收割后即可播种黑麦草,播种量1.21.5千克/亩,选择土质疏松、质地肥沃、地势较为平坦、排灌方便的土地种植黑麦草。播种前对土地进行全面翻耕,并保持犁深到表土层下2030厘米,开沟做畦,沟深30厘米,宽30厘米,畦的方向依地形定以便于排灌,每畦宽23米。施足底肥,亩施1000千克鹅粪堆肥。按每亩1.21.5千克进行播种,播种前将黑麦草种子用冷水浸泡58小时,捞起沥干后掺上细沙撒播。播种后4050天后即可割第一次草,割草时无论长势好坏都必须收割,第一次收割留茬不能低于一寸,以后看牧草的长势情况,每隔2030天收割一次,留茬不能低于一寸。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留至拔节期收割。第一茬草适当早割,这样可促分蘖。用于饲喂牲畜用不完的青草可进行青贮利用。

2)鹅场污水收集。鹅场污水可用于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当地常见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处理,经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用于种植芡实等作物。水生植物净化塘有效水深度宜为0.41.0米;塘内种植水葫芦,每千只鹅的污水处理需水生植物塘约1.6万平方米。定期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或0.1%浓度的石灰水,对水生植物塘进行消毒。

3)水葫芦的种植。当地平均气温13以上并已断霜时开始种养,以越冬种株发出新叶时种养较为合适。种苗宜放入静水向阳的一侧水面,较大的水面或流动的水中放养时须用竹竿扎成三角形或方形的围框,并拉绳系于岸边桩上以固定位置;或在水中打桩,高出水面,并于几根桩之间,齐水面系粗草绳围栏。将种苗种养其中,待植株生长繁殖长满框内时,再逐步放大围框,最后加以拆除,以减少风浪动荡,防止被风吹散,有利于生长繁殖。水葫芦生长、繁殖十分茂盛时,即可开始采收作为青饲料。每天可采收种植面积的1/81/10,采后应将留存水面的植株均匀拨开,以便植株继续繁殖。

4)芡实的种植。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初播种,播前应先做好苗池和种子催芽。苗池应设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洼地处,池宽2米,池长因播种量而定。四周作埂,田内挖翻平整,施足基肥,保持水深58厘米,等泥水沉淀澄清后,将发芽后的种子近水面均匀撒下,播种300350/平方米。种子催芽方法:先将种子用清水漂洗12次,置阳光下曝晒,至种壳发白时放入干净盘钵,钵中盛清水,以浸没种子为宜,日晒夜盖,保持日温20以上,夜温15左右,约15天后种子开始萌动,等8%以上种子胚芽初露时插入苗池。5月中旬后,当秧苗有46片绿叶、叶片直径长达2530厘米时起苗定植。每5千克种子的秧苗可定植50007000平方米水面。5月中旬定植到7月下旬封行前,芡实苗尚小,四周杂草容易滋生,需耘田除草34次。78月,水温高于35以上时,应在清晨泼凉水于叶面,以降低叶面温度,促进开花结实。早熟品种,采收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熟品种为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5)青饲料的饲喂。黑麦草和水葫芦可作为青饲料喂鹅,饲喂时可用铡草机将草切成l2厘米后再饲喂。115日龄的雏鹅要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按先精料后青料的顺序饲喂。1530日龄的小鹅,全价配合饲料与青饲料各50%饲喂。3060日龄的青年鹅,饲喂以青饲料为主,精料为辅;出栏前20天左右要集中补饲育肥,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用黑麦草喂鹅要注意补充钙、磷等。

、注意事项

青饲料喂鹅时需注意添加比例、驱虫及补充微量元素。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人:朱亮赵永祥修明

联系电话:05544974560  13516422959

 

 

 

 

 

 

 

 

 

 

 

 

 

 

 

 

附件4

 

渔业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2项)

 

12项:小龙虾+水稻+早熟蟹轮作与共生技术模式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传统两虾一稻模式为第一茬养殖小龙虾,水稻插秧后进行水稻和小龙虾共生养殖第二茬小龙虾。该模式第二茬小龙虾养殖期间恰逢高温,存在小龙虾高温打洞、发病死亡、成虾规格小、饲料系数高和亩产低等问题。此外,高温期稻田中小龙虾大量打洞,难以杀灭稻田中残留小龙虾,次年大量繁殖,不利于育养分离。上海海洋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宣城市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合作,经过连续3年的研究与示范,探索出小龙虾+水稻+一龄早熟蟹轮作与共生技术模式(简称虾稻蟹模式)。该模式第一季进行小龙虾养殖,通常在6月初出售完毕,此后插秧;第二茬为河蟹与水稻共生,利用河蟹食性杂、活动能力强和耐低氧等特点,实现小龙虾-水稻-河蟹的轮作共生。该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夏季稻田的天然生产力,生产部分商品河蟹(一龄早熟蟹),提高经济效益,且可以利用河蟹爬行扰动和杂食性的特性,控制杂草生长,给水稻根部松土和通风,加速稻田物质循环,从而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该模式每亩可以实现小龙虾175千克(平均体重2535克)、早熟蟹75千克(平均体重40克左右)和稻谷500千克,亩产值和利润分别为7900元和3000元左右,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二)示范推广情况。该模式起源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的上海海洋大学稻渔科研基地,先后在安徽宣城和上海崇明等地进行试验和示范,经过总结提升形成小龙虾+水稻+早熟蟹轮作与共生技术模式,2022年在安徽和浙江进行了100亩的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3年在上海崇明推广100亩,浙江湖州和安徽宣城分别推广200亩和500亩,比传统虾稻轮作每亩增加利润1000元左右。

(三)提质增效情况。小龙虾早虾养殖可以提早上市,获得较高的市场售价,近两年早虾平均售价30/千克,亩产150千克左右,亩产值4500元左右;第二茬早熟蟹养殖亩产约75千克,平均售价30/千克,亩产值2200元;稻谷亩产500千克,亩产值约1200元,三者合计亩产值约为7900元,净利润约为3000元左右。该模式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60%左右,可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稻渔种养风险,有利于传统稻虾模式转型升级。

二、技术要点

该模式主要技术要点为3月份投放小龙虾早苗,6月初小龙虾捕捞完毕后插秧;水稻秧苗活棵后投放河蟹豆蟹,在环沟中种植水花生;10月中旬开始捕捞和出售早熟蟹。重点在苗种投放、饵料投喂和适时捕捞三个操作环节。同时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如:水质调控、水稻管理、河蟹防逃和捕捞等。

(一)田块选择与简易改造。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田埂坚硬田块,田块四周需要开挖宽2米,深4050厘米的环沟,或者在稻田中间挖宽24米宽的字沟,以便种植水花生和早熟蟹捕捞。四周田埂高度需高出田面6080厘米,稻田四周铺设40厘米高的防逃围板,靠近大路的田埂预留3米宽机耕通道,便于农机进出稻田作业,机耕通道处围板应使用可拆卸式围板。

(二)种草。12月份,对稻田进行旋耕翻土,每亩使用适量的基肥,然后在边沟和平台上种植伊乐草(水草直径为50厘米左右),株距和行距各2米左右,用泥土压住伊乐藻;伊乐草种植后,在平台上加水深至30厘米左右,确保虾苗放养时水草覆盖率占池塘面积的50%6月底-7月初,豆蟹放养前后,在环沟中种植水花生或小米草等。

(三)小龙虾放苗。3月份投放虾苗(平均体重:3克左右;密度:60007000/亩),虾苗尽量在7天之内投放结束。选择温度较高的晴天中午投放,将虾苗慢慢投放在浅水区域,让其自行爬入水草中。尽量就近购买优质健康虾苗,减少脱水时间和运输损伤。

(四)小龙虾日常管理。小龙虾的养殖周期为36月初,41日前,主要投喂发酵饲料,辅以少量配合饲料和豆粕;41日后,根据水温变化及吃食情况加大配合饲料投喂量(建议蛋白含量35%左右)。水温低于10时不投喂,101534天投喂1次,1620,每2天投喂1次,水温高于20,应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每亩0.52千克饲料。低温阶段,水质调控主要采用腐殖酸钠遮光防止青苔生长,适量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适当补碳;水温高于20时,少施肥或不施肥,根据底质和水质情况,适当使用底改和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和底质。

(五)小龙虾捕捞与清塘。根据小龙虾的平均体重和市场价格确定捕捞时间,通常4月中旬即可开始捕捞,采用直径为2.53厘米网眼地笼捕捞规格虾。捕捞期间,适当减少投喂量以增加小龙虾的活动量,提高捕捞效率。5月底-6月初完成小龙虾捕捞,放水晒田和清塘。

(六)插秧及水稻管理。水稻品种建议选择嘉优中科6号和甬优4901等中晚熟品种。6月上中旬,旋田后进行机插秧(株距和行距均为25厘米),每隔10米左右,少插秧一行,增加河蟹的活动空间;插秧前每亩使用复合肥10千克作为基肥;插秧后,水位控制在淹没秧苗根部2厘米左右,秧苗返青以后适当降低水位,促进秧苗扎根;水稻分蘖期,每亩施10千克复合肥+3千克尿素,分两次使用以提高肥效;水稻灌浆期,根据具体长势情况,确定合适的施肥量和肥料种类。69月份,逐步加深水位,控制田面水深30厘米左右;10月中旬,降低稻田水位,采用地笼或陷阱捕捞早熟蟹;捕捞完毕后,晒田1周左右开始收割水稻。

(七)河蟹苗种放养与管理。6月底-7月初,投放河蟹幼蟹(平均体重为0.5克-1克,密度:4000/亩),投苗后开始投喂,日投喂量为河蟹总体重的15%,饲料中蛋白含量为35%左右,投喂方式为全田泼洒,环沟中适当多投喂,有条件者可使用无人机投喂,以节省人工;平均水温超过32度,2天投喂1次。

(八)水质测定与管理。每周使用水质测定试剂进行1次水质测定,记录稻田中的水温、氨氮、亚硝酸盐和pH值,要求氨氮<0.5毫克/升, 亚硝酸盐<0.2毫克/升, pH79之间;定期消毒和改底(半个月1次),可以经常灌注新水,改善水质。每日晚上9:00和早上6:30左右巡塘,观察河蟹摄食和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

(九)早熟蟹捕捞与销售10月中旬开始,采用3厘米网眼的地笼进行早熟蟹捕捞,亦可利用早熟蟹在10月份上岸爬行的特性,用陷阱捕捞。

(十)水稻收割。早熟蟹捕捞基本完成后,通常在10月底或11月初收割水稻;如果稻田湿润,可以晒田一周左右,方便水稻收割。水稻收割时进行秸秆还田,晒田至次年1月底上水种草。

、注意事项

(一)小龙虾苗种密度可控。1011月水稻收割后,对稻田进行暴晒可以杀死大部分杂鱼虾和敌害生物,伊乐草种植前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除稻田中残留河蟹和小龙虾,确保小龙虾密度可控。小龙虾捕捞结束后(6月初),再次彻底清塘消毒,杀死残留的小龙虾,以免影响河蟹养殖。

(二)水稻品种选择和茬口衔接。该模式早熟蟹捕捞通常在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水稻收割在早熟蟹捕捞完毕后进行,因此稻蟹共生的水稻品种及插秧时间均需要和河蟹苗种投放和早熟蟹捕捞相匹配。第一茬小龙虾养殖,需要在6月初捕捞结束,6月中旬插秧,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大约于10月底成熟;早熟蟹捕捞应该在10月底之前完成,以便晒田后收割水稻。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人:於杰翟永青

联系电话:0554-498908013955459057 

 

13项: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随着人民对优质蛋白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密度也越来越高,导致养殖尾水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产生。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是基于动植物和微生物和谐共生原理,将水产养殖业和水培蔬菜种植有机结合,进行生态循环系统内物质循环,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提升产品品质,有助于加快推进我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该技术依托现代养殖工程、水处理和水培种植设施,综合运用高效集污和硝化系统、微孔增氧等技术,实现了全年生态化种养殖,具有水体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稳定、绿色安全等明显特点,符合新时代渔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理念。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已经在我省合肥市肥西县、长丰县和滁州市来安县等地建立了多个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米,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的构建中,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三)提质增效情况。以滁州市来安县为例,在30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工厂内,200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大口黑鲈等水产品年产达80千克/立方米,可年产16000千克优质商品鱼,年可种植8茬生菜,每茬50000株,每株均重180g,年产72000千克生菜,产值150万元,平均每亩产值约3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本项目成果的间歇式循环方式相对于全循环方式节约50%能耗成本,大幅降低工厂化鱼菜共生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达到可广泛推广应用水平。同时,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80%以上的养殖用水,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技术要点

(一)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设施设备及工艺流程。种养设施设备主要包含养殖池、蓄水池、水循环处理设备(微滤机、竖流沉淀器、生物过滤池、紫外灭菌器)和水培蔬菜种植设施(水培种植床或种植架)等四部分。养殖池、蓄水池和水循环处理设备可设置在封闭、保温性能好的养殖区内,养殖池和蓄水池上方屋顶透光,而水循环处理设备的生物滤池上方需避光。

1.水产养殖设施。整个系统中水产养殖区占鱼菜共生工厂总面积的12.520%左右,养殖池形状通常为八角形或圆形,材质多以聚丙烯或玻璃钢为主,水深0.81.2米。池底平整光滑,中央设集污区和排水口,以35%坡度顺向排水,并在池底靠近与池壁交接处设置条形纳米微孔增氧管,在保证养殖池充足供氧的同时,有利于水体集污和快速排污。每个养殖桶配有双排污系统,在养殖桶锅底处配有双排污底盘,一部分残饵粪便经竖流沉淀器排出,一部分则从侧面兼具水位控制和水面排污功能装置排出,实现养殖区内残饵粪便及时排出,减少其对水体环境污染。经双排污系统出来的养殖尾水经过微滤机后,大颗粒残饵粪便进入室外矿化池进行矿化,水则流到养殖尾水收集池。

2.硝化过滤设施。由底部配有曝气底盘的硝化桶和由聚丙烯制成的长方形水槽组成两级硝化过滤系统,提高硝化处理效果。其中硝化生物滤池与养殖池有效水体体积之比以1:31:5为宜,生物滤料可选择聚氯乙烯(PVC)弹性立体填料或多孔环,填充率2050%,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基本生物承载量确定。

3.蔬菜种植设施。在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种植区约占总面积的8087.5%,种植区的A字型种植架(长20米左右,宽1.21.5米,高1.6米左右),每个种植架分成5层,两边共10根种植管,呈阶梯式排布。每根种植管约100个直径6厘米的种植孔,孔间距2025厘米。具体种植区分布如所示。经种植区净化后的水,流经集水池,后经紫外消毒灭菌(采用波长240280微米的紫外线消毒装置),紫外消毒灭菌后的水体应充分曝气后方可进入养殖水体。

4.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工艺流程。工厂化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二)蔬菜育苗和鱼菜共生期管理。

1.蔬菜育苗设备。育苗设备包括育苗袋、育苗盘、育苗床。育苗袋为直径6厘米×8厘米的无纺布,透气、保湿性能好。育苗盘采用聚苯乙烯或其他材质,尺寸根据育苗床定制。

2.育苗方式。育苗采用基质穴盘育苗的方式。基质以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为原料,按照311的比例进行配置,pH值在5.56.0之间,通气性和水保持力较好,有机质含量≥40%。基质播种共有拌土、装袋、压穴、播种、覆盖、喷淋6个步骤。拌土:在基质中加入微生物菌剂(1/升)(主要成分为多粘类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促进根系生长,改良土壤等。向基质喷洒一些水分,搅拌均匀,达到湿而不粘即可。装袋:将拌匀基质装入育苗袋,装袋时要均匀,应充分填满,但不可压实。压穴:轻轻的用直径约2厘米的压穴器在基质中间压出凹穴,深度不超过0.5厘米,切勿压实。播种:将种子播入凹穴,每个凹穴播种12粒。覆土:播完种后均匀覆盖一层蛭石,厚度为0.30.5厘米。喷淋:对覆土后的育苗盘进行人工喷淋,均匀浇透每个育苗袋。

3.鱼菜共生定植期管理。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移栽定植。选择天气晴好的上午,将长势健康、挺拔的幼苗连种植袋放入种植孔。定植后,应注意保温、防寒、通风。温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5,晴天中午温度高时要及时启动降温系统,阴、雨、雾、雪天要打开遮阳板。进行短期通风,防止湿度过高引起病虫害发生;同时,采用灭虫灯和黄色粘虫板进行虫害的物理防控。

(三)养殖管理。

1.苗种及放养。选择健康无病、活力强的苗种,来源和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SC/T 2068)。从异地购入苗种时应进行检疫,严防病原传播。放苗时注意苗种运输水温与暂养池的温度和盐度变化,要把温差和盐度差控制在12‰以内,24小时温差控制在3、盐度差控制在3‰以内。根据预计收获鱼的规格及水处理能力确定放养密度,一般大口黑鲈放养密度50100/平方米为宜。

2.饲料及投喂。使用优质配合饲料,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GB/T 22919.52008),日投喂量以鱼总体重35%为宜,根据鱼大小、摄食情况和水温等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沿池边均匀泼洒投喂,每日23次,发现鱼摄食不良时,应查明原因,同时减少或停止投喂。在养殖高温期或易发病阶段,选择天然免疫增强剂如甜菜碱、三黄散、虾青素、黄芪多糖等,拌在饲料中投喂,以增强鱼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

3.水质指标及调控措施。

1)主要养殖水质指标参考值:COD≤15毫克/升,颗粒悬浮物(SS≤15毫克/升,pH6.58.5DO≥5毫克/升,TAN(总氨氮)≤1.2毫克/升,NO2N≤1.0毫克/升。

2)调控措施。养殖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温度、pH值、溶解氧、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水质指标。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在生物过滤系统,定向接种硝化细菌维持生物膜。养殖后期可加大纯氧供给量提高养殖水体氧饱和度,为鱼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生长环境。

、注意事项

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系统生物膜形成后,水温、pH值、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投入品等因素的急剧变化均可能导致生物膜脱落而影响净化效率,甚至造成系统崩溃,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养殖生产中需要根据养殖密度、大小、健康状况,以及水体温度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系统实际运行参数。同时,必须慎重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来防治病害,尽量避免药物进入循环水系统破坏功能微生物群落。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人:於杰翟永青

联系电话:0554-498908013955459057 

 

 

 

 

 

 

 

 

 

 

 

 

 

 

 

 

 

 

 

 

 

 

附件5

 

农业机械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3项)

 

14项:稻茬麦机械化适配性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潘集区稻茬麦生产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地区,每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占全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针对该种植模式下存在的前茬处理难、整地质量不高和播种效果层次不齐等难点、堵点,省农机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集成了安徽省稻茬麦适配性机械化种植技术,具体包括播期与播量、稻秸秆离田种植、稻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种植和全秸硬茬地洁区种植等关键要点。该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对正常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抢收后的稻茬麦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稻茬麦适配性机械化种植技术近年来在我省合肥、巢湖、滁州、六安和淮南等江淮及沿淮多个地区累计示范推广1000万亩左右。

(三)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区播种时可降低用种24千克/亩,收获时江淮片区亩产高达500千克,沿淮区域亩产最高可达650千克。其中,采用秸秆还田适配性种植技术,可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四)技术获奖情况。无。

二、技术要点

(一)播期、播量与种植参数。

1.强筋小麦。适宜播期为1018日-25日,亩播量为1415千克。实际播期较适宜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量增加0.5千克。

2.弱筋小麦。适宜播期为1022日-1130日,亩播量为1520千克。实际播期较适宜播期每推迟2天,亩播量增加0.5千克。

3.种植参数。小麦播种深度25厘米,行距2025厘米;三沟配套,竖沟、腰沟深2530厘米,环沟深3545厘米,沟宽20厘米,畦面宽23米,确保旱灌、降渍和排涝能力。

(二)水稻低茬收割小麦种植技术。

1.留茬高度约15厘米,秸秆离田处理。适墒播种,采用普通旋耕施肥播种技术或电控排种旋耕播种技术进行小麦播种。其中,排种器可选用外槽轮式或交错凸齿式精量排种器,开沟器建议使用圆盘开沟器。

2.留茬高度约15厘米,田块大面积积水(水深5厘米左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采用高畦降渍旋耕施肥播种技术,一次性完成旋耕、筑高畦、施肥、播种和开沟等作业环节,畦宽约2米,畦沟深2530厘米,畦面高出原地块23厘米。使用机具可为专用的小麦高畦降渍施肥播种开沟一体机,或是利用普通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改装(将两侧刀片朝向改为中间方向)。

(三)水稻高茬收割小麦种植技术。

1.双轴旋耕播种施肥技术。留茬高度约40厘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5厘米,且均匀铺撒。适墒播种,采用双轴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性完成秸秆处理、旋耕、小麦播种和施肥等作业环节,小麦播量和施肥量根据实际播期或农户要求确定。

2.高畦降渍旋耕播种施肥技术。留茬高度约40厘米,田块大面积积水,水深约5厘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5厘米,且均匀铺撒。使用高畦降渍旋耕播种施肥技术,一次性完成秸秆旋耕掩埋、筑高畦、施肥、播种和开沟等作业环节,建议采用圆盘开沟器。畦宽要适中,既可完成排水降渍,又具备补充灌溉功能。使用机具可为专用的小麦高畦降渍施肥播种开沟一体机,或是利用普通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改装(将两侧刀片朝向改为中间方向)。

3.全秸硬茬地洁区播种技术。留茬高度约30厘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5厘米,且均匀铺撒。适墒播种,使用全秸硬茬地行间集覆小麦洁区播种机进行作业,可将播种带上的秸秆移除,创造无秸秆障碍洁净区域,为机播的顺利作业和高质量播种提供良好条件。采用该技术作业一次性可完成秸秆粉碎、种带清秸、行间覆秸、播种施肥和镇压等环节,降低了秸秆腐化对氮元素的吸收,因此,氮施肥量可适当减少。

、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抗病、抗倒伏和宜用机械化收割的小麦种子,提倡使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未采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建议用药剂拌种。

(二)秸秆粉碎还田时,要确保粉碎率和抛洒均匀度。为防止水稻秸秆成团入土或富集于表土影响播种,可通过增加整地作业次数来提高种床质量。如遇连续阴雨天推迟播期,提倡加大播量,施足基肥,控制氮肥,播后芽前封闭除草,适墒机械开沟。

(三)机具使用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安全、正确使用。提倡区域化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肥水管理和统一技术培训等作业模式,以利于机械化生产。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人:朱庆敏戴冠乾、许令侠

联系电话:0554-497175713955461058

 

15项:稻茬油菜密植匀播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油菜是潘集区大油料作物,占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近10%。油菜种植茬口类型多样,其中稻油轮作模式占50.8%。该技术针对我稻茬机播油菜存在漏播断条、畦沟厢面整理质量差、幼苗冻害与渍害重等突出问题,围绕科学选种、种床整备、畦沟整理、窄行匀播、封闭除草、防冻护苗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整套的油菜密植匀播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模式。该技术对实现稻茬油菜一播全苗,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具有省工省时、节本高效、稳产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等优势,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稻茬油菜密植匀播机械化作业技术20202023年先后在我省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芜湖、合肥等多个地区累计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2023年,含山县环峰镇桥联行政村200亩示范田油菜(适播期播种)亩产221.4千克,比对照撒播亩增产25.7%2023年枞阳县藕山镇新开村102亩示范田油菜(迟播期播种)亩产161.4公斤。

(三)提质增效情况。示范区油菜亩增产15%以上,亩节本增效 120元以上。

(四)技术获奖情况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荣获2022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一等奖;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1部:安徽省地方标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及油菜播种施肥一体化作业技术规程》(DB34/T 45962023);获《适用于稻茬田旋耕开沟匀播机》《一种油菜联合直播机种床整备装置及其整备方法》《槽齿吸孔组合式精量排种器》等国家授权专利6项。

二、技术要点

(一)科学选种。选用高产、高油、抗病、抗倒、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优质油菜品种,如徽豪油12、中油杂19、邡油777、宁R101、浙油杂1510、陕油28、沣油737等。油菜根肿病发病率高的地区,可选择皖油206R、华油杂62R等抗根肿病的品种。

(二)种床整备。水稻收割前10天左右需排水晒田;水稻收割留茬高度15厘米以下,秸秆粉碎长度58厘米并抛洒均匀;土壤墒情适宜时(土壤攥在手里自然落地无结团)采用多头螺旋式旋耕装置进行作业幅宽全旋耕埋茬,畦面宽度1.82.0米,旋耕深度1518厘米,植被埋覆率大于75%,碎土率大于60%,耕后地表平整度小于5厘米,作业质量均优于GB/T 56682008旋耕机作业标准。

(三)畦沟整理。稻茬油菜需要三沟配套,即厢沟、腰沟和围沟相通配套,可采用挤压成型式畦沟整理装置作业,保证畦沟底部平展、畦沟侧壁坚实、畦沟沟型完整、三沟相通,并满足对畦沟沟型成倒梯形的要求,上口宽2530厘米,畦沟底口宽1015厘米,畦沟深2025厘米。可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当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地表工况等适当调整,同时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排灌,确保后期油菜健康生长。

(四)窄行匀播。从高产稳产角度考虑,采用一器双行槽齿吸孔组合式精量排种器进行窄行播种实现密植匀播目的。适播期(925日至1010日)用种量200400/亩,播种行距2528厘米,平均株距46厘米,播种深度为13厘米,出苗株数不少于40000/亩;播种期每推迟10天,亩用种量增加100克左右,111日至1110日最大用种量可加大至600/亩。此外,种子与颗粒肥异位同播,施肥深度510厘米,底肥施用量4050千克/40%含硼缓释专用肥(2578)。

(五)封闭除草。播后苗前亩用 96%精异丙甲草胺(金都尔)6080毫升或99%乙草胺乳油5080毫升进行芽前封闭。对杂草多的田块油菜苗45 叶期、杂草23叶期及时化学除草,防治禾本科杂草,亩用5%精喹禾灵2530毫升或10.8%高效氟吡甲禾灵2530毫升或24%烯草酮1520毫升,兑水2030千克喷雾;防治阔叶杂草,亩用50%草除灵2530毫升或75%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916克,兑水2030千克喷雾;防除禾本科草和阔叶草混生田,亩用17.5%精喹·草除灵110140毫升或8%二吡·烯草酮100125毫升或20%二吡··氨吡6085毫升,兑水2030千克喷雾。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防治效果较差,气温低于5以下不宜进行喷药,待春季温度回升后及时化除。

(六)防冻护苗。油菜越冬前要因苗施策,合理控旺促壮,提高越冬率和成苗率。对于越冬前长势过旺的油菜田块,即绿叶数达10片以上,叶面积指1.3左右,可在封冻前57天每用15%多效唑3040克兑水40千克均匀喷施植株。没有发生旺长的田块,可在冬至前每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碧0.136%.吲乙.芸薹)2克兑水30千克喷施一次,提高抗冻能力。

、注意事项

(一)农机手需进行专业培训,并认真阅读气力式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使用说明书,知悉机具使用功能及工作原理,掌握相关安全操作、维修与保养规程等工作。在作业时穿适宜的工作服,以免被牵挂引起伤害。严禁酒后、未成年人、疲劳者驾驶农机作业。

(二)新机具使用前应检查中央齿轮箱内是否有齿轮油。观察机具上各部件是否完好,观察旋耕刀片是否有缺失、断裂,关注供气风泵及其配套管路与排种器连接是否完好,确保各配气管道不能有折痕。

(三)机具使用前检查各部件组配是否紧实,开沟部件、旋耕刀片、施肥部件等连接处是否松动,检查与供气风泵连接用的多楔带张紧装置组配是否紧实,与供气风泵、排种器连接的各配气管道是否锁紧,排查种子箱盖、卸种筛与排种器连接的紧实度,以及确保排种壳体与吸种壳体连接紧固。

(四)由于种子清洁度存在差异性,种子装入种箱之前,需用机具上配送的16目网筛进行杂质清理,此项操作是确保型孔不堵塞的关键。

(五)播种时土壤含水率不大于30%,墒情较差时播后及时沿畦沟灌跑马水,严禁沟灌水漫过畦面。

(六)播种时密切关注种子、肥料存量变化,以及供气风泵传动带是否完好,防止漏播断条。

(七)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机具中剩余的种子和肥料,清除旋耕装置和畦沟装置滞留的秸壤混合物,配合部件和转动部件要涂油防锈,放在透风干燥的地方。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人:朱庆敏戴冠乾、许令侠

联系电话:0554-497175713955461058

 

16项:蔬菜机械化移栽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潘集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产量达2500万吨左右,主要种植茄果类、瓜豆类、甘蓝类、白菜类、葱姜蒜及叶菜类等10余大类60多品种。目前,60%以上的蔬菜种植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育苗移栽能充分利用自然中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提升作物产量和效益。蔬菜生产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移栽环节专用机具少,配套集成技术研究滞后,机械化水平低,人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用工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资源的日益紧缺,用工难、用工贵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种植成本的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了我蔬菜产业的发展。该技术通过施肥、灭茬、起垄、覆膜及移栽等机械化作业,同时配套科学规范的育苗技术、水肥一体化、设施环境调控等技术,逐步实现蔬菜移栽的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达到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进一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经济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机具考察、技术调研、项目实施、宣传培训等方式突破蔬菜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机械化技术瓶颈,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近年来,分别在来安、砀山、肥东等地开展了蔬菜机械化移栽技术现场演示活动,来自常州亚美柯、安徽禾田、山东华龙、青州火绒、无锡悦田等国内先进主流蔬菜移栽机具进行了演示。2021年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在怀远县实施了蔬菜机械化栽植对比试验项目,开展了辣椒机械化移栽对比试验,对移栽后的漏栽率、伤苗率、倒苗率、移栽深度合格率等移栽作业质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后期田间长势进行了监测及经济效益考察,结果表明蔬菜机械化移栽作业比人工移栽作业具有显著的效率高、用工少、产量高的优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试验示范,蔬菜机械化移栽技术在我省和县、舒城、怀远等蔬菜生产大县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机械化移栽作业可以一次完成(取苗)打孔、移栽、覆土等作业,作业效率是人工移栽的1020倍,每亩节约人工成本60150元;相对于人工作业,机械化移栽作业田块行株距均匀,通风透光性好,栽插深度一致,不易倒伏,缓苗效果好,个体与群体布局合理,养分利用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机械化移栽节约了劳动力,解决了蔬菜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对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要点

(一)田块要求。移栽作业前根据土壤条件及种植模式,可对田块进行前茬处理、基肥撒施、耕翻、旋耕、起垄等作业。

1.撒施基肥。蔬菜种植前撒施一定量的有机肥作为底肥,可以起到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根据田块大小和肥料种类,选择撒肥机械进行基肥撒施,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30%。撒肥后需进行旋耕作业,将肥料充分混入土壤。

2.前茬处理。前茬作物收获后,作物根茬和残株留于田间,须经过机械化灭茬处理,再进行整地作业。要求根茬粉碎率≥90%、碎土率≥90%、埋茬深度≥8厘米、根茬覆盖率≥80%。                 

3.旋耕。蔬菜移栽机械化对土壤整地要求较高,沙性土壤浅旋浅耕,黏性土壤干旋干耕,深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达到地表平整,土块细碎的效果。土壤含水率不得超过25%。旋耕深度≥15厘米,碎土率≥80%,地表平整度≤5厘米。         

4.起垄做畦。规范性垄形可显著提高移栽环节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方便后期田间管理并且为机械化收获作业提供有利条件。正式起垄作业前,应根据作业田块条件、蔬菜种类及种植模式设计好垄作方式(单垄单行、单垄双行)。起垄作业后应确保垄形平整,垄表面土壤细碎化程度高,且上实下松,垄沟内回土少、浮土少。垄距、垄顶宽、垄高合格率≥80%,垄表碎土率≥85%,垄顶面平整度≤2厘米,沟底面平整度≤5厘米,垄体直线度≤10厘米。起垄机一般分为80厘米、90厘米、12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等多个规格可调宽幅,根据生产实际选择起垄机。如有铺滴灌带和覆地膜需求,可结合起垄作业同时完成,作业质量符合农艺要求。

(二)秧苗要求

移栽机械化使用成苗一般以穴盘秧苗为宜,穴盘圆形钵体直径不大于3厘米,方形钵体长度不大于3厘米,成苗高度1218厘米,开展度不大于20厘米,秧苗34叶,健壮无损伤。全自动移栽机专用塑料穴盘要具备一定的弹性,穴盘秧苗空穴率应≤2%

(三)移栽作业。

1.机具选择。常见的移栽机根据栽植部件不同,主要分为鸭嘴式、钳夹式、链夹式、挠性圆盘式、吊杯式、导苗管式、输送带式等类型;根据自动化程度高低,可分为半自动移栽机和全自动移栽机。应根据当地蔬菜种植模式、种植品种、种植规模及地块条件等选择适宜的移栽机具。

2.机具调整。作业前,依照说明书依次检查和调整发动机燃油量及机油量、各传动件及注油处润滑情况、各紧固件的紧固状态。开启移栽机空车试运转,检查和调整转向离合器及栽植离合器,并检查和调整移栽机的开沟器及覆土器的工作状态。调整株行距和栽植深度,使之符合农艺要求。

3.机插作业。操作人员须经过培训方可上机,并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驾驶机具。要根据地块大小和形状规划好作业路线。选择适宜的作业时间,一般以早晨或者傍晚为宜,避免在高温、强风、强光环境下进行移栽作业。将穴盘苗有序放置在移栽装置上,启动移栽机,调整移栽机的工作状态,作业时随时检查移栽情况,查看漏苗情况、移栽深度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如发现连续漏栽、伤苗和覆土、镇压不符合要求等情况,应立即关停移栽机并按规程进行调试。田头转弯掉头或倒车时,应停止栽植部工作,随机投苗人员应离机下地。

4.作业结束。移栽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检查移栽质量,清理移栽田块残留物,保持移栽环境整洁,并及时浇灌足量定根水。幼苗成活后,根施或叶面喷施速效氮肥,同时根据农艺要求开展病虫草害的防治作业。

5.机具保养。对移栽机进行清洁和维护保养,清扫附在机具上的泥土及其他杂物,检查机器各部件及其他紧固情况,对移栽机的油液进行更换和补充,妥善将移栽机入库存放。

、注意事项

(一)穴盘规格。不同的蔬菜品种对蔬菜移栽密度要求不同,使用不同穴数的秧盘育苗。

(二)减少成苗伤损。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减少翻动次数,避免物理损伤。

(三)减少人员靠近。作业时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机器,发动机汽动后,应随时注意周边情况,确保安全。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人:朱庆敏戴冠乾、许令侠

联系电话:0554-497175713955461058

附件6

 

综合类主推技术操作规程(1项)

 

17项:云农场智慧服务与农产品可信可视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依托于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等科研项目,以及农业农村部农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分散于不同地点的实体农场汇集到云端,实现实体农场云化,构建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社/农户+聚茶园(聚菜园、聚果园、聚菌园等)+消费者的云农场运营新模式和农产品产销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数字乡村和数字化新型农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利用物联网设备对种养殖农产品生长加工过程实时监测,生成作物的成长档案,并使用区块链平台背书,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为消费者提供了可视化溯源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基于智能推荐的农产品销售技术,依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推荐周边实体农场,对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留下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地找到心仪的目标农产品,实现了农场+消费者垂直对接。消费者可通过推荐渠道及时获取和搜索农场及农产品,进行实景体验与购买。生产者可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及时响应市场变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农产品全供应链可信可视化溯源技术,便于消费者全面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培育提供有效支撑。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本技术已在合肥、安庆、六安等地的100余家企业、300多个实体农场进行了示范应用,通过云化实体农场及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农场+消费者垂直对接,形成从基地与地块管理、作物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储存至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产供销服务体系。目前,覆盖产品种类117种,包括番茄、辣椒、茶叶、猕猴桃、酥梨、葡萄、木耳以及多个高山蔬菜品种等特色农产品。区块链平台上链数据已达244331条,用户参与食品质量安全扫码溯源235346次。

(三)提质增效情况。项目实施以来,本技术的相关项目与软硬件系统平台在示范企业基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经济效益方面,本技术共助力示范企业茶叶、蔬菜、水果、菌类品牌溢价32%35%15%40%,新增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在生产成本方面,通过传感器设备的精准感知和监控装备的实时监测,助力示范企业在农药肥料使用、水肥一体化、人工等成本上节省30%以上;在旅游发展方面,通过云农场实景体验功能的应用,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往应用基地体验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示范企业在黄金季度接待游客最高达2万余人次;在食品信任度方面,消费者在扫码获取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信息后,显著提升了其对于食品生产商的信任度,有60%的消费者选择了回购。

(四)技术获奖情况。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3项,牵头制定的安徽省地方标准《食用菌种植智慧方舱及其物联网技术指南》已挂网公示。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4项。

二、技术要点

云农场智慧服务与农产品可信品控技术采用软硬件设备结合的方式采集农场全方位、全周期、立体化数据,向用户展示真实可信的农场云化信息。通过对农场信息的整合共享与实时更新,及时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本技术的硬件设备由环境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全景相机、网关、有线无线信号传输设备、光纤、云端服务器和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组成。软件系统包括物联网信息监测、云农场实景体验、智慧电商和可信可视化溯源系统等部分。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基于物联网的云农场大数据精准获取技术。本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农场环境数据,采集指标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在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仓储、销售等重要的点位部署高清摄像头进行7×24小时全天候监控,实现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分析;利用GIS系统获得农场所在行政区划图、卫星遥感图等基础地理数据;使用全景相机获取农场360°视角的实景全貌。

(二)云农场线上实景体验技术。本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查看农场卫星图像、在线视频、全景图片和特色产品图文介绍等功能,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农场实景后,可自行前往农场实地旅游或购买农场内的特色农产品。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查看农场内所有地块的信息,若对地块所种植的农产品感兴趣,可提交地块认领申请,由农场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可认领该地块,用户认领地块后可以查看该地块的7×24小时监控信息和传感器采集的作物及环境信息。当农产品成熟后,农场管理员会提醒用户现场摘取农产品或线上获取产品,可实时观看/查询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仓储、销售等信息。

(三)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存储与溯源技术。本技术使用区块链和HDFS分布式数据库集合的链上链下双模存储方式,对云农场数据进行存储。区块链采用Hyperledger Fabric平台,用于存储如环境信息等的结构化数据,对于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则存储在链下HDFS数据库中,并计算该数据的摘要值后上传到区块链中,通过对比区块链中存储的摘要值和HDFS内计算出的摘要值,即可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溯源过程中,用户只需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到可信的农作物生长加工全过程信息。

(四)基于智能推荐的智慧电商技术。该技术系统界面可根据用户的浏览、点击和购买等行为数据,运用基于农产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基于消费者的协同过滤算法等推荐算法,为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推荐;根据用户的位置和喜好,向用户推荐附近所存在的适合用户的实体农场与农产品销售经营点。

、注意事项

应用场所需通电通网,管理人员需定期巡检软硬件运行情况。

、技术依托单位

潘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人:贾全苗

联系电话:18055423329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