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
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实 施 方 案
潘集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五年三月
目 录
前言 ……………………………………………………………………1
附 件 1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内容汇总表
附件2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主体汇总表
附件3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领导小组、专家小组、资金整合监管小组
前言
潘集区位于淮河北岸,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是淮南市国土面积最大的区,耕地面积45万亩,境内沃野平畴,物产丰富,享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是安徽省42个粮食主产县区之一。
潘集区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82.26万亩,其中:小麦39.56万亩、水稻36万亩、玉米1.2万亩、大豆5.5万亩,理论产生秸秆量达45万吨,可收集秸秆量3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34.09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4.7%,利用方式主要为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全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基本健全,拥有打捆机械70多台,主要为打圆包和小方捆机械。秸秆标准化收储点10个,分布在10个乡镇,基本实现主产粮食县区乡镇全覆盖。目前,秸秆收储点运行良好,采取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乡镇、村行政部门为依托,大量收储秸秆,为秸秆产业化利用打下了基础。
为进一步夯实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加快秸秆产业化利用的发展,根据《安徽省生态能源总站关于开展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申报常态化管理的通知》(皖农能站〔2023〕1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皖农能函〔2022〕956号)以及2025年2月25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管理的通知》的精神,因地制宜,制定了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打造以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利用模式,并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2025年达到96%以上,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
一、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农作物秸秆基本情况
2024年,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83.25万亩,其中:小麦40.82万亩,水稻35.3万亩,豆类5.55万亩,玉米1.58万亩。从2022-2024年,农作物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44.78-47.75万吨,秸秆可收集量为36.74-38.40万吨。
表1 潘集区近三年秸秆量分布
单位:万吨
年份 |
秸秆 总量 |
可收 集量 |
水稻 |
小麦 |
玉米 |
油菜 |
花生 |
大豆 |
薯类 |
其他 |
2022 |
44.78 |
36.74 |
16.82 |
18.63 |
0.55 |
0.48 |
0.02 |
0.12 |
0.04 |
0.08 |
2023 |
45.15 |
36.09 |
16.34 |
18.48 |
0.54 |
0.48 |
0.02 |
0.11 |
0.04 |
0.08 |
2024 |
47.75 |
38.40 |
17.77 |
18.19 |
1.1 |
0.00 |
0.00 |
1.34 |
0.00 |
0.00 |
2、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包括肥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等方式,2024年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总量达到36.6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4%。其中:秸秆肥料化利用量为16.64万吨,占利用总量比例为45.41%;秸秆能源化利用量为12.5万吨,占利用总量比例为34.12%;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7万吨,占利用总量比例为19.10%;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量为0.4万吨,占利用总量比例为1.09%;秸秆基料化利用量为0.1万吨,占利用总量比例为0.27%。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比例为35.2%。秸秆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比例为54.6%。全区秸秆“五化”利用500吨以上规模企业20家,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规模企业15家,利用秸秆万吨以上企业9家,全区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
(二)面临形势及主要问题
1.面临形势
近年来,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潘集酥瓜”、“店集贡米”等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为潘集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质效提供了原料基础和市场保障。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为秸秆机械化离田和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企业和科研院校间联系更加紧密,农业科技不断创新,为秸秆多元化高效利用注入了技术动力。农业园区蓬勃发展、亮点纷呈,为引进和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大力发展秸秆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
2.主要问题
(1)发展资金存在缺口。潘集区是水田、旱田、河弯地、岗地等多种类型,又加上小数村民不愿意小田并大田或土地流转,夹在中间,致使潘集地区现有机械化作业质效仍不高,同时,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湿度较大,午秋两季气象条件变幻莫测,农作物抢收抢种、秸秆还离田等任务繁重,秸秆打捆机、灭茬机等农业机械仍不足。此外,为进一步培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仍需较大资金扶持。针对这些问题,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物资和资金制约。
(2)产业体系仍不完善。目前,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零散,综合利用规模较小,利用方式仍处于中低端,利用效益不高,未形成较大规模、较高效益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现有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急需提升技术、扩大规模、聚合发展,积极探索附加值更高的秸秆利用方式,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产品价值。潘集区目前秸秆原料化利用方式还是空白,亟需开展主要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方式。
(3)收储体系尚需完善。农作物秸秆资源分散、体积蓬松、密度较低、季节性强,对收储机械、收储半径、堆放场地等要求较严,收获、存储和运输成本较大。潘集区收储运体系仍不健全,个别乡镇仍无秸秆收储中心和堆放点。配套收集、运输机械设施仍较缺乏,致使原料收集困难、成本高,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4)社会意识仍待增强。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改善,生活能源日益多样化,大量秸秆失去原有用途而被废弃,一些农民将秸秆视为农业废弃物,加之受传统耕作习惯影响,对秸秆还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好处认识不够,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缺乏应有重视,更由于一些群众对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
(5)科技水平仍待提升。根据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实际,需引进一批适合区情的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解决限制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的突出问题。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需加强合作和技术攻关,实现产学研结合,创新研发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技术和装备,加大力度消除秸秆收获、存储、运输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各项机械、设施和技术制约,推动我区秸秆综合利用顺畅发展。注重总结凝练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并加大推广,推动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规范化发展,打造潘集区特色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培育秸秆综合利用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推广、实践人员。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扶持重点
潘集区采取农用为主、多元化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优先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饲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产业,完善秸秆收储体系,促进农作物秸秆的生态循环利用。结合潘集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际以及总体目标,项目拟支持以下6个重点领域。
一是以秸秆颗粒燃料为重点,优化秸秆能源化利用。聚焦优化秸秆能源化利用,鼓励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建设及购置相关设施设备,配备清洁化生产设备,确保在秸秆能源化利用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实现清洁化、高效化发展。2025年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扶持1个秸秆颗粒燃料生产基地,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基地建设标准需满足《秸秆成型燃料清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
二是以收储加利用模式,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以秸秆收储加利用模式,将量大面广的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资源,鼓励规模化养殖企业或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扩大秸秆饲料化加工产能,在满足自身使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动饲料商品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通过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培育和扶持4个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建设,促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与区域秸秆离田利用能力相匹配的商品化秸秆收贮和供应能力。
三是以有机肥生产为导向,提升秸秆肥料化利用。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各种有机废弃物等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料,同时利用在加工有机肥料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民用外售、沼气发电等综合利用。培育和扶持1个秸秆肥料化利用企业建设,充分利用秸秆及废弃物,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是以科技强农为抓手,开展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依托省市级科研中心、研发平台及科技创新团队,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力度,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创新体系作用,结合潘集区特色的酥瓜产业,开展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五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组建专家团队对全区秸秆综合利用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指导,推进项目下达后又好又快实施。同时进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计划培训农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100人次。
六开展秸秆监测评价。根据潘集区地理位置和农作物种植特点,选取小麦、水稻2种农作物秸秆进行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调查测算,为秸秆资源台账关键系数调查核算提供支撑。结合农作物种植和秸秆产业化利用模式,建设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1个,开展秸秆还田效果监测与评价。
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用优先、产业导向、多措并举,以实现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升值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政府培育环境、政策引导,激发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等各环节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和壮大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利用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长效机制,促进潘集区经济循环发展。
(二)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使得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基本杜绝露天焚烧。优化秸秆能源化利用、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延长农作物秸秆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多元发展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
三、实施内容及资金投入
2025年,潘集区重点发展秸秆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秸秆产业化利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最大化延长秸秆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使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循环,开启绿色低碳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
(一)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主体
1.安徽必发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淮南必发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位于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成立2020年12月4日。该公司从事秸秆贩运,为火力发电厂和牛羊养殖场提供农作物秸秆和饲料,近处为本地养牛场,远处达内蒙、甘肃、云南等地,年销售量达2万多吨。
(2)建设内容。企业预计新建钢结构厂房2800m2,配备除尘、消防、监控系统;计划分别购置1套秸秆揉丝机、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以及1台抓草机。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27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1.5万元。
(4)预计收益。项目建成后预计企业年利用秸秆1.9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6万吨,企业年产值预计达到1200万元。
2.淮南市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淮南市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贺疃村,注册资金500万元,拥有职工20人,厂房7200m2,储槽棚3000m2,建有揉丝设备各两套,主要生产小麦纤维,年收集秸秆1820吨,而年利用秸秆为1300吨,亟需扩大生产。该公司集收储中心与精饲料加工为一体,已形成“收储+精加工”模式。
(2)建设内容。企业计划分别购置1台秸秆揉丝机、黄贮包装机、滚筒过滤器、抓草机,以及配备生产输送带。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7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5万元。
(4)预计收益。该项目建成后,该企业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量1300吨以上,可节约饲料成本。通过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方式养牛,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秸秆的附加值,而且促进了农牧循环发展。
3.淮南市仁亨农业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淮南市仁亨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杨祠村,注册资金500万元,拥有职工30人,厂房3000m2,储草区40亩,建有稻草纤维生产设备和揉丝设备各一套,主要生产稻草纤维,牛羊牧草以及菌草,年收集秸秆21000吨,全部用于生产饲料。该公司集收储中心与精饲料加工为一体,已形成“收储+精加工”模式。
(2)建设内容。该公司拟建设3200平方米秸秆厂房,并且分别配备1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秸秆消防设备及秸秆监控设备,分别购置一台秸秆揉丝、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秸秆抓草机,一台黄贮包装机、1台滚筒过滤器,配套生产输送带和一台抓草机。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284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74.5万元。
(4)预计收益。该项目建成后,将建成拥有3200m2厂房的秸秆收储中心。其中,秸秆利用以牛羊饲料和草纤维生产为主的运营模式,年秸秆利用量增加到21000吨,年产值达1300万元。
4.淮南市东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淮南市东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潘集镇草庙村,企业主要从事小麦及水稻秸秆的收储及秸秆揉丝利用,年秸秆收储量约1.5万吨,年利用秸秆揉丝量约8000-9000吨。通过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网络,为农户提供秸秆离田、打捆、运输、储存等一站式服务,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引进先进的秸秆饲料化生产线,将秸秆加工成优质饲料。企业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为推动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建设内容。企业计划配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一套,购置秸秆风选机1台、秸秆滚筒筛1台。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3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3万元。
(4)预计收益。该项目建成后,秸秆饲料成品品质提升企业清洁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对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深远影响。
表2 饲料化利用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企业 名称 |
建设内容 |
中央财政资金 |
自筹 资金 |
安徽必发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企业预计新建钢结构厂房2800m2,配备除尘、消防、监控系统;计划分别购置1套秸秆揉丝机、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以及1台抓草机。 |
71.5 万元 |
199.5 万元 |
淮南市仁亨农业有限公司 |
该公司拟建设3200平方米秸秆厂房,并且分别配备1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秸秆消防设备及秸秆监控设备,分别购置一台秸秆揉丝、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秸秆抓草机,一台黄贮包装机、1台滚筒过滤器,配套生产输送带和一台抓草机。 |
74.5 万元 |
209.5 万元 |
淮南市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
该公司拟购置一台秸秆揉丝机,一台黄贮包装机、1台滚筒过滤器,配套生产输送带和一台抓草机。 |
20.5 万元 |
57.5 万元 |
淮南市东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企业计划配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一套,购置秸秆风选机1台、秸秆滚筒筛1台。 |
8.3 万元 |
23.7 万元 |
1.淮南源心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公司现有规模标准化厂房3200m2,用于建设年产2万吨生物质能源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标准化厂房约3200平方米,已建成1条生物质能源生产线及其他配套设施,形成年产2万吨生物质能源的生产能力。现已建设规划厂房1800平方米,颗粒生产线一条。已购置抓草机、叉车、变压器、颗粒机生产线,破碎粉碎生产线等,食堂、办公室也在改造中。公司和潘集区多家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往年承担项目的合作公司有中安联合、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等优秀的企业。
(2)建设内容。企业计划新建500m2秸秆原料车间,提升改造原有标准化车间3200m2,以及配套环保清洁设备;预计购置2台抓草机、1辆秸秆运输车、2台叉车、1台秸秆装载机,计划上1套秸秆烘干、破碎机、粉碎机生产线以及4套颗粒机全套生产线。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64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69万元。
(4)预计收益。企业现在年生产量为2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年利用秸秆量约1万吨;项目建成后,企业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全面升级,清洁化生产得到提高。
表2 能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企业 名称 |
建设内容 |
中央财政资金 |
自筹 资金 |
淮南源心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企业计划新建500m2秸秆原料车间,提升改造原有标准化车间3200m2,以及配套环保清洁设备;预计购置2台抓草机、1辆秸秆运输车、2台叉车、1台秸秆装载机,计划上1套秸秆烘干、破碎机、粉碎机生产线以及4套颗粒机全套生产线。 |
169万元 |
472万元 |
1.安徽沐禾科技有限公司
(1)基本情况。安徽沐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黑土李村四十二处农场。以项目周边丰富的畜牧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公司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各种有机废弃物等加工成环保型绿色肥料(生物有机肥料),为农业开拓新肥源,改革施肥技术,为发展我国的“两高一优”农业做出贡献。利用在加工有机肥料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再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压缩,继而进行将压缩沼气进行民用外售、沼气发电等综合利用,减少使用电能、天然气等燃料,起到良好的“节能减排”的市场效果。
(2)建设内容。企业计划分别购置1套脉冲布袋除尘器、秸秆破碎机、秸秆有机肥固液分离机、秸秆有机肥混料机、秸秆有机肥翻堆机、秸秆有机肥烘干机、秸秆有机肥皮带输送机、秸秆有机肥造粒机、秸秆有机肥筛分机、30t装载机。计划建设及购置原料预处理池、发酵罐基础、黑膜沼液池、进料器及管道、沼液输送管道、潜水搅拌机、进料泵、CSTR厌氧罐、干式储气柜、循环搅拌破壳系统、增温系统、
保温系统、防腐系统、气柜风机、安全保护器、干式脱硫塔、汽水分离器、凝水器、干式阻火器、栏杆爬梯、防雷接地系统、电气与控制、250kW沼气发电机及配套、余热利用系统、2000KVA箱式变压器、生物滤池塔等。
(3)资金投入。该项目计划投资106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81.5万元。
(4)预计收益。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并达产后,预计秸秆年用量约2.6万吨,预计生物有机肥料年产约10万吨,可实现年产值约2500万元,可产生沼气200万m³,达产年可实现年产值340万元,总年产值284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约852万元,年均净利润约568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约为19.88万元,年均上缴增值税约为170.4万元。
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利用潘集区现有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畜禽粪便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逐步在项目当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化生物有机肥料生产基地,以研发和生产生物有机肥料为主,延伸企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及带动当地农业技术产业实现突破,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潘集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表4 肥料化利用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企业 名称 |
建设内容 |
中央财政资金 |
自筹 资金 |
安徽 沐禾 科技 有限 公司 |
企业计划分别购置1套脉冲布袋除尘器、秸秆破碎机、秸秆有机肥固液分离机、秸秆有机肥混料机、秸秆有机肥翻堆机、秸秆有机肥烘干机、秸秆有机肥皮带输送机、秸秆有机肥造粒机、秸秆有机肥筛分机、30t装载机。计划建设及购置原料预处理池、发酵罐基础、黑膜沼液池、进料器及管道、沼液输送管道、潜水搅拌机、进料泵、CSTR厌氧罐、干式储气柜、循环搅拌破壳系统、增温系统、保温系统、防腐系统、气柜风机、安全保护器、干式脱硫塔、汽水分离器、凝水器、干式阻火器、栏杆爬梯、防雷接地系统、电气与控制、250kW沼气发电机及配套、余热利用系统、2000KVA箱式变压器、生物滤池塔等。 |
281.5 万元 |
786.5 万元 |
为准确测算秸秆资源量,建立秸秆资源台账,指导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委托第三方机构等开展2025年潘集区农作物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测算工作
1.工作任务。在区域主要种植品种背景资料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开展潘集区2025年农作物草谷比和秸秆收集系数测算工作,并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编写2025年潘集区农作物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测算报告;
2.选取作物种类。水稻和小麦;
3.工作内容。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在潘集区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5个行政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个典型地块,即选取10个典型地块,在农作物收获前1-2天,采取五点法确定取样点位,每点位测取面积为1平方米,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农作物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完成采样、测试、分析、记录等工作,形成总结报告;
4.成果文件出具。系统分析监测结果数据,及时整理文字、照片等资料,形成农作物草谷比、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报告,并按时规范报送。
(五)秸秆还田生态效果监测与评价
为科学评价秸秆还田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优化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辅助秸秆还田等有关决策提供充分的科学理论依据,建立1个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开展潘集区2025年秸秆还田生态效果监测工作。
1.工作任务。在潘集区主要种植品种背景资料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区域秸秆还田监测工作,并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编写潘集区2025年农作物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总结报告;
2.工作的内容。选取典型还田地块1块,进行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还田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完成农户情况、地块情况、种植情况、还田情况、肥药施用情况、病虫草害情况、作物产量情况、茬口情况调查;监测气象条件(光照、气温、降水条件)、耕作、栽培措施(整地、施肥、灌溉等),作物田间生产情况(田间情况、生产情况)、土壤状况(pH、有机质、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温度、全氮、碱解氮、有效钾)等情况;
3.成果文件出具。及时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文字、照片等资料,全面总结监测结果,形成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报告。
(六)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1.项目背景。酥瓜生产是近年来潘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经过几年的发展,酥瓜生产面积扩大到近万亩,种植户达3000户左右。生产形式由原来的露地栽培发展到现在的保护地栽培,保护地栽培面积达98%以上,每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初步形成了芦集、潘集、平圩及泥河等几个规模生产基地,打造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君悦”“许家岗”和“苏瓜园”等酥瓜特色品牌。
虽然酥瓜产业这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酥瓜品种抗逆性差,不耐重茬,频繁更换种植地块影响了酥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加之病害特别是蔓枯病发生严重,导致部分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潘集区酥瓜产业的发展。利用废弃秸秆发酵的有机基质进行酥瓜种植,对促进酥瓜产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2.项目基本情况。申请单位拥有安徽省酥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淮南市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有淮南市酥瓜种质资源库,淮南市50之星科技创新团队、安徽省江淮英才创新团队。项目组长期从事酥瓜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项目组主要参与人员也均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项目计划通过秸秆高效发酵技术、酥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等的集成研究,探索一整套秸秆高效利用、酥瓜有机种植的技术方案,建立1项酥瓜有机基质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完成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1~2篇;建立瓜菜示范基地1个,示范推广面积500亩,彻底解决制约潘集区酥瓜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
3.资金及预期效益。试验总投资30万元。通过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预计酥瓜亩产提高10%-15%,糖度增加1-2度,商品率提升,亩均节本增效15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减少焚烧污染,同时土壤有机质提升0.2%-0.5%,减少化肥用量20%-30%;通过该项目的建设,通过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酥瓜生物学特性,可实现生态循环农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可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使大批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七)培训、验收审计等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培训及推广。开展以秸秆收储经纪人、秸秆收储大户、秸秆利用企业员工为培训对象,培训不少于1100人次;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推广宣传,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融合、多渠道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宣传长效机制,激励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做好项目方案编制、项目验收、工程投资审计、项目资料整理收集等工作。
四、进度安排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期为2025年1月-12月。
(一)2025年1月-3月,完成潘集区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报送市农业农村局评审。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内容,完成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相关前期工作。
(二)2025年4月-11月,完成所有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秸秆肥料化项目建设内容;完成秸秆监测评价、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及完成必要的验收和审计。
(三)2025年12月,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图片资料,开展绩效评价,完成资金拨付,做好迎接上级验收工作。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通过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作物增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延长了秸秆利用产业链、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二)社会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秸秆禁烧的有效手段,秸秆综合利用“变堵为疏”,变禁烧死看硬守的堵,为综合利用的疏。不仅有力地缓解基层政府压力,缓和干群矛盾,还增加群众就业和收入;不仅多收粮食,减少浪费,还节肥减药,保护水源,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土壤多施用有机质肥料,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腐熟还田后生物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增加,碱性降低,促进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养分结构趋于合理。
(三)生态效益
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优化环境、防治污染。可以有效地抑制秸秆资源的焚烧和废弃,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避免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可提供清洁的替代能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城乡面貌。同时,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建立,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六、组织保障
(一)资金管理
1.资金使用
本次潘集区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共698万元,主要用于秸秆饲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肥料化利用和秸秆监测评价、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资料整理、宣传培训、验收审计等项目。
(1)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及秸秆肥料化利用项目实行“先建后补”的方式,由通过审核的实施主体自行开展项目建设,需资金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并完成投资审计后一次性拨付补助资金。原则上承担项目的实施主体自筹资金比例不低于70%,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比例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且单个项目补助原则上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以项目审计价款为准)。
(2)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作物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测算、农作物秸秆还田监测与评价、资料整理、宣传培训、验收审计等以项目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支出。
2.资金管理
潘集区将根据安徽省生态能源总站《安徽省生态能源总站关于开展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申报常态化管理的通知》(皖农能站〔2023〕1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皖农能函〔2022〕956号)以及2025年2月25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管理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潘集区实际情况,制定《潘集区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做到奖补政策公开、资金安排公开、奖补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重点扶持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研发、开展秸秆监测评价、资料收集整理、宣传培训、验收审计,发挥奖补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1.组织保障
成立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作,共同推动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进程。
2.政策保障
(1)完善制度,规范实施。研究制定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资金管理方式、拨付流程、招投标要求等,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将项目申报评审过程和审核批准后的资金使用方案在网站上公开, 向社会公布资金规模、使用方向、项目主体等内容,确保资金的使用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提高资金使用的公信力。
(2)实行项目申报评审制度。为确保廉洁高效,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制度,专家组按照公正、独立、保密、回避原则,开展项目现场实地查看和项目评审工作,并提出评审意见。经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并公示无异议后,立项实施。
(3)强化宣传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的秸秆综合利用意识,总结提炼项目成功经验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举办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题培训班,逐步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变成广大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4)严格督导考核。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制定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严格督导考核,采取全面与重点、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以月为单位定期考核项目建设进度(重点考核项目量化指标如设施、设备投放情况、服务购买情况等),加强对重点时期和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建设不拖拉、不走样。
3.组织保障
为切实保障项目又好又快实施,成立由农学、园艺、土壤、农机、畜牧兽医等相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成员的专家团队,进行顶层设计和具体业务指导,制定并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做好项目技术咨询、推广和服务。
4.资金保障
实施项目的经营主体自筹资金实行承诺制和保证金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区农业农村局会同区财政局加强对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分配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实行专账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坚决防止套取、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
5.验收管护
项目完成后,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工作,及时完善项目档案资料,委托有资质机构开展项目结算审计,并按程序报请上级验收,项目建成验收后要落实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确保项目持续稳定发挥作用。
附 件 1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内容汇总表
序 号 |
项 目 |
中央财政资金补助 (万元) |
企业自筹 (万元) |
合计 (万元) |
补贴 方式 |
备 注 |
一 |
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 |
|
|
|
|
|
1 |
安徽必发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71.5 |
199.5 |
271 |
先建后补 |
|
2 |
淮南市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
20.5 |
57.5 |
78 |
先建后补 |
|
3 |
淮南市仁亨农业有限公司 |
74.5 |
209.5 |
284 |
先建后补 |
|
4 |
淮南市东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8.3 |
23.7 |
32 |
先建后补 |
|
二 |
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 |
|
|
|
|
|
1 |
淮南源心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169 |
472 |
641 |
先建后补 |
|
三 |
秸秆肥料化利用项目 |
|
|
|
|
|
2 |
安徽沐禾科技有限公司 |
281.5 |
786.5 |
1068 |
先建后补 |
|
|
小 计 |
|
|
|
|
|
四 |
农作物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测算 |
7.1 |
|
7.1 |
直接补贴 |
|
五 |
秸秆还田生态效果监测与评价 |
8.1 |
|
8.1 |
直接补贴 |
|
六 |
酥瓜秸秆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30 |
|
30 |
直接补贴 |
|
七 |
技术培训、项目验收及审计等费用 |
|
|
|
|
|
1 |
技术培训与审计费用 |
20 |
|
20 |
直接补贴 |
|
2 |
资料收集整理、项目验收 |
7.5 |
|
7.5 |
直接补贴 |
|
|
合 计 |
698 |
1748.7 |
2446.7 |
|
|
附件2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主体汇总表
序号 |
企业名称 |
建设内容 |
总投资额 |
负责人 |
联系电话 |
地址 |
备注 |
1 |
安徽必发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企业预计新建钢结构厂房2800m2,配备除尘、消防、监控系统;计划分别购置1套秸秆揉丝机、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以及1台抓草机。 |
271万元 |
王要 |
159****3813 |
古沟回族乡太平村 |
|
2 |
淮南市仁亨农业有限公司 |
该公司拟建设3200平方米秸秆厂房,并且分别配备1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秸秆消防设备及秸秆监控设备,分别购置一台秸秆揉丝、秸秆拆包机、秸秆风选机、秸秆滚筒筛、秸秆液压打包机、秸秆抓草机,一台黄贮包装机、1台滚筒过滤器,配套生产输送带和一台抓草机。 |
284万元 |
杨秀宝 |
139****9192 |
贺疃镇杨祠村 |
|
3 |
淮南市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
该公司拟购置一台秸秆揉丝机,一台黄贮包装机、1台滚筒过滤器,配套生产输送带和一台抓草机。 |
78万元 |
王涛 |
181****9778 |
贺疃镇贺疃村 |
|
4 |
淮南市东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企业计划配套秸秆揉丝除尘设备一套,购置秸秆风选机1台、秸秆滚筒筛1台。 |
32万元 |
杨同东 |
183****9666 |
潘集镇草庙村 |
|
5 |
淮南源心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
企业计划新建500m2秸秆原料车间,提升改造原有标准化车间3200m2,以及配套环保清洁设备;预计购置2台抓草机、1辆秸秆运输车、2台叉车、1台秸秆装载机,计划上1套秸秆烘干、破碎机、粉碎机生产线以及4套颗粒机全套生产线。 |
641万元 |
陈雪 |
136****6076 |
平圩镇经济开发区 |
|
6 |
安徽沐禾 科技有限 公司 |
企业计划分别购置1套脉冲布袋除尘器、秸秆破碎机、秸秆有机肥固液分离机、秸秆有机肥混料机、秸秆有机肥翻堆机、秸秆有机肥烘干机、秸秆有机肥皮带输送机、秸秆有机肥造粒机、秸秆有机肥筛分机、30t装载机。计划建设及购置原料预处理池、发酵罐基础、黑膜沼液池、进料器及管道、沼液输送管道、潜水搅拌机、进料泵、CSTR厌氧罐、干式储气柜、循环搅拌破壳系统、增温系统、保温系统、防腐系统、气柜风机、安全保护器、干式脱硫塔、汽水分离器、凝水器、干式阻火器、栏杆爬梯、防雷接地系统、电气与控制、250kW沼气发电机及配套、余热利用系统、2000KVA箱式变压器、生物滤池塔等。 |
1068万元 |
赵亮 |
189****3666 |
泥河镇黑土李村 |
|
|
|
|
|
|
|
|
|
附件3
潘集区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资金整合监管小组
区政府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2025年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作,共同推动潘集区秸秆综合利用进程。其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一、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宋 永 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汪全胜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成 员:许令凯 区发改委副主任
蔡维政 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杨 卫 区财政局副局长
胡 玲 区科工局副局长
武 冲 淮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潘集分局 副局长
杨 武 区审计局副局长
刘 勇 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
苏矿业 区纪委监察委驻市场局纪检监察组 组长
杨道青 高皇镇副镇长
陈理钦 平圩镇副镇长
程召召 夹沟镇副镇长
陶荣全 泥河镇副镇长
王怀叶 古沟回族乡党委副书记
李 浩 祁集镇党委副书记
苏瑞雯 架河镇副镇长
王怀光 田集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副主任
李正浩 潘集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卢 纯 贺疃镇副镇长
肖淮全 芦集镇副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蔡维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许克明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二、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杨中保(研究员)
副组长:李家起(研究员)
成 员:陈 俊(高级工程师)
赵永祥(高级畜牧师)
许克明(高级畜牧师)
陶荣娥(高级农艺师)
三、项目资金整合监管小组
组 长:杨 卫 区财政局副局长
副组长:潘明红 区财政局农业办主任
成 员:韩 雪 区财政局农业办工作人员
杨大勇 区发改委能源办主任
陈 芳 区农业农村局财务室负责人
项目资金整合监管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整合、拨付和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