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微实事”为切口让政务公开扎根泥土更暖民心
芦集镇政务公开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仲夏时节,芦集镇城北村的文化广场上,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在晨光中泛着银光,几位村民围坐在石凳上闲聊:“上个月在’民生议事墙’提的装健身器材建议,这个月就装好了,现在政策咋落实的,咱看得明明白白!”这幕场景,正是芦集镇以政务公开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一、破题: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理念转变
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芦集镇曾面临政务公开”上热中温下冷”的困境——政府端着”文件筐”单向推送,群众守着”老习惯”被动接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常因信息不对称打折扣。2025年镇党委班子调研发现:83%的群众最关心”自家门口的事”,76%的矛盾源于”不清楚政策咋执行”。
痛点即是突破口。镇党委提出”政务公开围着民生转”的思路,将公开重点从”政策原文”转向”实施过程”,从”结果公示”延伸到”决策参与”,让公开内容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
二、创新:“三维联动”让公开更有烟火气
1、线下”活”起来:在20个村(社区)打造”阳光议事角”,将传统的公示栏升级为”政策明白墙+意见收集箱+流动宣讲员”组合体。比如,在城北村草莓产业园,结合草莓购季,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步开展网络宣传和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草莓销量提升。
2、互动”实”起来:每月固定”政务公开开放日”,邀请群众代表参与结合”人大代表”提建议。4月的”人大代表”,张传玲当场提问:“高标准农田项目说要修灌渠,为啥到现在还没动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现场展示施工进度表,解释因暴雨延误的具体情况,并承诺”5月底前完工”。这种”当面锣对面鼓”的沟通,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监督者”,今年以来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开放日渠道共收集有效建议15条。
三、成效:公开”小窗口”撬动治理”大格局”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芦集镇政务公开实现从”形式达标”到”实效提升”的跨越,工作效率更高了民生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缩短40%,产业奖补、危房改造等政策落实实现零差错。
政务公开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里子工程”。芦集镇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公开的”镜头”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政策落实的”每一步”都可见、可感、可监督,才能真正让政务公开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推动基层治理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