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文旅体局2023年公共文化领域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战略定位清晰,政策保障有力,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向深度拓展,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区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域旅游框架基本形成,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已建成了架河镇武庙生态园、东辰创大生态园两个3A级旅游景区和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一个2A级旅游景区,以及一家顺达旅行社。其中,架河镇武庙生态园入选2022年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名单,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入选安徽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架河镇武庙村生态园,吸引淮南市红英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驻园区, 通过合作发展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如期脱贫。园区建成运营以来,现有12户贫困户长期在园区务工,依托就业扶贫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同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保障稳定脱贫。目前,园区已流转34户贫困户土地30.94亩,贫困户每年可获得稳定收入34034元。
(二)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认真做好旅游市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时召开全区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局主要领导与生产经营单位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区应急管理、消防配合下,不定期地对全区景区、旅行社进行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为群众创造了安全、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
三、存在问题
(一)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足,缺乏足够信心。一是没有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后续支柱产业来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缺乏工作动力和信心。二是旅游业过去在全区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导致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各乡镇对发展壮大旅游业认识不统一,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不平衡。
(二)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有旅游无效益的现象还在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城市中心建设发展滞后,休闲观光、娱乐服务的功能差,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服务设施不够健全,配套功能不够完善。
(三)景区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是景区特色不够突出,产品种类偏少,景区功能单一。二是景区产品结构较单一。现有景区多以观光类产品为主,开发还未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旅游经济附加值不够高。三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现有景区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没有得到深入开发,缺少文化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下步打算
(一)着力营造全力兴旅氛围。一要强化“旅游兴区”理念。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积极动员重点乡镇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参与解决涉旅问题,努力营造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
(二)认真谋划旅游发展项目。结合潘集实际,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在旅游产品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农旅融合等方面做文章,以旅游项目为抓手,打造旅游品牌,同时补齐潘集区休闲娱乐服务功能短板,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创新旅游发展地方特色。结合潘集大地烽火年代的抗战历史,抓好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争将潘集区“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针对潘集区因采煤造成的土地沉陷现状,依托东辰生态园以塌陷区生态治理为前提,以生态复垦为特色,以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示范,建成集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保护、科研与科普宣传教育、文创体验、休闲娱乐、精品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建成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