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引领振兴路 旧村貌蝶变新生活

——平圩镇桥东村从“软弱涣散”到“先进标杆”的蜕变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26 12:24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敏 通讯员 孙灵喜 浏览: 字号:

初冬时节,走进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桥东村,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串联起户户农家;休闲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踱步;一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碌作业;田野间,规整的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一幅村美、业兴、民安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然而,几个月前,这里曾因班子涣散、治理薄弱、发展滞后,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蝶变始于党建红。今年以来,桥东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组织、兴产业、优治理、育乡风、惠民生,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华丽转身,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异答卷。

筑牢堡垒,选优配强“主心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平圩镇党委以配强“领头雁”为突破口,精准施策。经过审慎考察,一名来自全日制公开招考人才库的优秀青年被选派到桥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依法当选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实现,为村“两委”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气象。

班子配强了,思想建设更要跟上。桥东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依托淮南师范学院的结对帮扶优势和“五个一”包联机制,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并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同时,村里升级改造了党建活动室,打造“党员议事堂”,用好谈心谈话制度,有效凝聚了村“两委”和全体党员的共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带领群众、推动乡村发展的坚强“主心骨”和“红色引擎”。

产业赋能,拓宽增收“致富路”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桥东村曾面临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总量偏低的难题。新班子立足村情,盘活资源,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中流转土地500余亩,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稻虾共养等多元产业,成功带动7户种养大户、40余户村民增产增收。

为提升产业价值,村“两委”成员率先垂范,带头试种富硒草莓、富硒酥瓜、富硒菌菇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农产品初级加工基地,推动产业链从一产向二产延伸。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桥东村创新推出了“认养农业”模式,打造了“认养一分地”“认养一只鸡”“认养一粒富硒米”“认养一颗富硒莓”等趣味互动项目,吸引了周边市民参与,有效促进了农旅融合,构建起“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桥东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65万元,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治理提效,绘就乡村“新画卷”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桥东村以“全域整治、全民参与”为目标,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清理了陈年垃圾,硬化村道3.2公里,实现了“户户通、路路净”。通过发动村民参与“庭院美化”行动,评选“最美庭院”,修建休闲文化广场,村容村貌实现了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转变。年底,村里还计划修缮部分道路,增设村民休闲小广场,并试点农村污水沟渠综合治理与光伏产业结合等创新模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桥东村化为现实。

在“软治理”上,桥东村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将矛盾调解、环境维护等具体行为量化为积分,并与奖励挂钩,今年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积分兑换惠及120余人次,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村里成立了“乡贤理事会”,邀请老党员、致富能手等参与村务监督和议事决策,实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精细化的治理带来了和谐稳定。今年11月,村里又增设了4名片长,进一步织密了治理网格,让服务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乡风铸魂,培育文明“新风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桥东村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的榜样引导村民见贤思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桥东村与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建立长期合作,定期开展助老扶弱、政策宣讲、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据了解,今年底桥东村还计划与淮南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乡村春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计划于12月份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大力倡导“抵制天价彩礼、摒弃厚葬薄养”等新风尚,让乡村在提升“颜值”的同时,更富“气质”。

民生暖心,共享发展“幸福果”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桥东村始终紧盯“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为年老村民代缴新农合保费、养老保险等,织密民生保障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针对农业生产难题,村里新修建了一座小型二级灌溉站,解决了100多亩农田多年的灌溉难题,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桥东村党支部书记陶华伟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坚持‘先富带后富’的理念,让有经验的种养大户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确保振兴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保一方平安、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将继续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