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洒进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中心卫生院,许迎正在诊室里专注地为患者施针。银针在她指间轻捻,映着朝阳泛起温润的光泽。刚得悉已获评安徽省“最美医务工作者”的消息,许迎只是浅浅一笑,继续俯身为患者诊治。这份荣誉于她,如同这平凡的清晨,都是行医路上最自然的风景。

图为:许迎在为患者治疗(石坚 摄)
一根银针,连起廿载初心
二十二年前,许迎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故乡。从此,一根银针,一方诊室,成了她守护乡亲健康的天地。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长大后也愿服务于农村的乡亲。”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她二十二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每天,她的诊室里坐满了十里八乡的乡亲,她总是不急不躁,细心问诊,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聆听每一位患者身体深处的诉说。
她常说:“中医的根在基层。”这句话在她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基层,她凭借“望闻问切”的智慧,让传统中医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她的手中,银针不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图为:许迎带领乡村医生团队下村服务群众(陈青春 摄)
一双妙手,不负患者重托
清晨七点,许迎的身影已在诊室出现。整理用具,准备病历,这个早到的习惯,她保持了二十二年。
诊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都诉说着温暖的故事。有位神经性耳聋的患者至今难忘:在其他医院治疗半月无效后,许迎通过穴位放血配合针刺治疗,让他的听力在一个月后奇迹般恢复。一位面瘫急性发作的大学生,经她三日治疗便康复如初;被慢性病痛折磨的老人,在她的温阳中药和艾灸调理下重展笑颜。
“每个穴位都是一扇窗,打开它,就能让阳光照进来。”许迎这样形容她的针灸疗法。
她的医术不仅治愈病痛,更赢得了患者跨越山水的信任。2022年,许迎调至高皇镇卫生院工作后,许多老患者宁愿骑行数十里,也要追随她继续治疗。潘集镇的居先生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腰突症,多年来是许迎的精心治疗一次次为他解除痛苦。得知许医生调动后,他毫不犹豫地跨乡镇求医。
寒冬时节,一位怀远县的患者每天骑着电动车往返近三小时,坚持治疗了一个多星期。“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心疼。患者如此信任,我唯有不断提升自己。”许迎说着,眼中泛起泪光。

图为:许迎在为患者把脉 (姜宝梁 摄)
她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位80多岁老人送的银针——那是老人年轻时用过的针具。“这是信任的传承,更是责任的传递。”许迎动情地说。
一片仁心,浇灌杏林春满园
如今,许迎的科室已有五名成员,其中包括两名刚毕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庞,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诊室里,她一边为患者施针,一边轻声讲解:“这里是足三里,健脾要穴,针刺深度要注意……”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手中的银针在指尖轻巧地旋转、提插。
“想对年轻人说:坚守初心,多读经典多临床。”许迎常教导他们,“中医是一门需要用心感悟的学问,既要继承传统,也要勇于创新。”她自拟方药制作防病香囊,将中医特色技术应用于慢病管理,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不断播撒中医药的种子。

图为:许迎在向年轻医生传授中医针灸知识(石坚 摄)
作为慢病一体化门诊试点的负责人,她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诊疗。在教心悸患者认识保健穴位时,她总是手把手地指导,不厌其烦地演示,直到患者完全掌握。她说:“医患之间的理解,往往就在这些细微之处生根发芽。”
一缕馨香,浸润最美医者心
荣获“徽乡名医”“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荣誉,对许迎而言,是鼓励更是鞭策。谈到未来,她希望能带领团队在中医特色护理、治未病等领域继续探索,让中医科发展成为服务群众的特色综合科室。
说起“最美医务工作者”的“美”,许迎有着深刻的理解:“‘美’的核心是有一颗为群众健康服务的炙热的心。我身边的同事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都是最美的。”
暮色渐临,诊室恢复了宁静。许迎仔细整理着明天的病历,银针在消毒盒里闪着微光。二十二年来,这一根根银针见证了太多康复的喜悦,也承载着太生命的重托。

图为:许迎在阅读中医著作(姜宝梁 摄)
在这个普通的乡镇卫生院里,许迎用青春和坚守,书写着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她的故事,就像她手中那根银针——看似细小,却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她的存在,如同中药房里飘出的缕缕药香——看似无形,却能浸润人心、守护健康。
她说,她会一直走下去,用手中的银针,守护这一方百姓的健康,直到白发苍苍。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康复的微笑都是她前行的力量,每一份沉甸甸的信任都让她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